远离习得性无助
社会心理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包括你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人际关系。
它会给我们提供许多理念,而它们会让我们知道如何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赢得朋友,如何影响他人,如何化干戈为玉帛。
今日学习:习得性无助。
美国积极⼼理学家之⽗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在笼⼦⾥反复被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即使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
被关入笼内而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
之后这些狗就算处在其他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地畏缩。狗如果学会了自我控制(成功地逃避开第一次电击),会更容易适应新的情境。
抑郁或苦恼的人变得被动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无助的狗和抑郁的人都遭遇了意志瘫痪,被动顺从,甚至死气沉沉的冷漠。
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经历了太多的绝望,很少有人越战越勇吧?
试过戒烟,但是做不到、减肥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但却始终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于是,开始相信“命运”,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如果有这样的特质,很可能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中。
在中国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很大,如果有一门功课学不好,每次都被家长或老师批评,被同学鄙视,孩子对这门功课的信心就会被慢慢摧毁,很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每次考试完,有的家长会向其他家长逐个询问成绩,如果考得好一点,还是觉得有点靠后,和第一名差很远呢。如果真没考好,唠叨孩子才考这么点……
父母说孩子坏,孩子就认为自己是坏的:父母讲孩子笨,孩子就认为自己是笨的。当父母把孩子的具体行为与他本身等同起来时,孩子就会把他的价值与他的操作表现连在一起。
家长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1、家长期望过高,不合理的期望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家长盲目攀比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千万不要小看潜意识的力量,你经常给自己,或是给孩子的暗示,是积极还是消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