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排版技巧沟通的艺术

爱无能?不存在的。自测三大盲点,要对自己好一点。

2018-07-03  本文已影响33人  海伦学姐

今天的推送是解读《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篇,也是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目标:爱自己。

从人们关注心理学和自我成长开始,“爱无能”这个词应运而生。一旦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好像遇不到对的人或者无法善待自己,就有了一个来自不可抗力的理由,做什么都是多余。

但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打开感受、自我宽恕、找回初心,从《非暴力沟通》中总结出的三个小方法就能关爱自己,不求瞬间自信百倍,只求每天有个好心情。

 盲点一:

你有没有打开感受?

◆◇◆◇◆◇◆

有个心理学作者说,“不能”在中文里是一个非常暧昧的词。既可以是客观的“力所不能及”、也可以是主观的“我觉得这样不行”。“爱无能”的“不能”事实上更多数时候属于后者--主观上认为自己不行。

因此,“爱无能”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爱无能”呢?或许是文化。接受过的教育,总是在告诉我们“应该不应该”,很少问我们“愿意不愿意”。

问题就出在:“我”在哪里?

在大部分的教育中,是没有“我”的,是忽视“感受”层面的。以致于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也是习惯性地用“对或错”、“应该或不应该”作为标准。

看上去,做出的选择是理性的。实际上,却固化了自己的思维,让可能性降到最低,让选择减到最少。难怪90后歌手的代表华晨宇要在歌里唱,“就让我我听着天大的道理,不愿去明白,有什么是应该不应该”。

《非暴力沟通》作者卢森堡博士在美国长大,他也说,从小的文化和教育把个人需要放到很低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就会被视为自私的人。也就是说,主观上认为自己“爱无能”的人,可能只是个人需要无法表达的结果。

这么看来,与其说爱是一种能力,不如说,爱是一种需要。不如这么想,爱别人或许是为了满足自己付出和分享的需要,爱自己或许是为了满足自我认同的需要。

因此就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了。那答案一定是“我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打开感受,爱与被爱。

 盲点二:

你的自我评价方式是什么?

◆◇◆◇◆◇◆

《爱的五种能力》这本关于两性关系的书中,作者赵永久提出了一种叫做“允许”的能力,也就是说,双方需要允许彼此不完美、允许对方犯错。道理人人都懂,爱人之间要多看优点,少挑毛病。

如果犯错的是自己呢?选择包容还是责备,即“自爱”和“自责”这两种不同的自我评价方式,你选哪一种?

其实,“允许”的能力,不仅适用于两性相处,同样适用于自己。《非暴力沟通》中说,即使有过失,当时做出的选择,也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渴望。因此,在感到挫败、懊悔、无力面对的时候,可以这样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

把重点从“我做错了什么”转移到“我的哪种需要没有被满足”。

允许自己犯错,选择自我宽恕。

                            ↓

关注自己未被满足的内心渴望。

                            ↓

从经验中学习,对自己更好一点

一个简单的思维转变,就能从“自责”变成“自爱”。

很多时候,我们的自责,是缘于没有照顾好在乎的人和事。

比如,忘带钥匙,并且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除了骂自己“我是猪吗?”我们还可以想想,是不是因为太着急出门,想把某件在意的事情做好,才忽略了其他细节?此时内心诉求,是想要照顾好自己。

再比如,工作上的失误,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把重点放在最在意的地方,而导致了其他小纰漏。此时的内心诉求,是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懊恼、愧疚、羞耻等情绪汹涌而来,恰恰是因为我们在乎自己。果真的在乎,在产生负面情绪后,是不是更需要用“爱”的方式善待自己(自我宽恕),而不是用“不爱”的方式惩罚自己呢(陷于自责)?

  盲点三:

你更看重的是什么?

◆◇◆◇◆◇◆

有人会说,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不得不做”实在太多,剪不断理还乱。《非暴力沟通》为我们提供了三步整理法把“不得不做”变成“我选择做”,一个清单找回初心。

第一步:

列出所有不情愿做,却不得不做的事

第二步:

把“不得不做”改写成“我选择做”

第三步:

把每一项扩充为

“我选择做(某件事)

是因为我想要(出于某种动机)”

这么做,就是为了依据内心诉求和价值观,让我们主动做出选择。

行事动机有很多种,比如,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为了逃避惩,为了履行职责等。但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认同的动机,因为好好关爱自己,是指从心出发、愉快地做事,而不是为了得到某种回报、避免某种责罚。

比如,卢森堡博士每天要送孩子上学,本来是为了履行做父亲的职责“不得不”做的事,但当他划掉“不得不”,写上“我选择做”之后,发现送孩子去那所学校,是因为学校教育理念更符合他的价值观,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所以他写道,

“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找不到初心就像无效的沟通,很难与自己达成共识的人,在别人看来,有点“拧巴”、有点“纠结”。找到“我选择做”这件事的最深层动机,是最高效和直接的自我沟通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质量。

我有过一次很成功的“从心”经历。在曾经的一份工作中,需要用不属实的数据“饥饿营销”。我内心非常排斥,问自己“我选择做这份工作的初衷”,是因为项目真的不错,给客户提供很多机遇。于是我决定面对老板,告诉他,自己很看重诚实,会用其他方法促进签约。老板先是一愣,接着选择接受。

额外惊喜的是,我的表态没有让他认为“此人不懂变通”,反而觉得“这姑娘道德底线还挺高啊”,后来放权给我更多的职能。

正是因为我找到了“什么更重要”,在为人诚实的初心驱使下,变通地完成了工作,老板和自己都能愉快地接受。

 本文总结 

打开感受、自我宽恕、找回初心

◆◇◆◇◆◇◆

没有人会承认说,“我不懂爱自己”,但很多人却迷失在以上三个盲点中:打不开感受、不懂自我宽恕、找不到初心。如果尝试体会自己的需要,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有另一种选择的。选择打开感受,选择自我宽恕,选择从心而为,这些选择的共同点就是:选择自爱。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同理可得,爱自己,开始的最好时机,就是此时此刻。正如《功夫熊猫》中龟仙人对阿宝说的:昨天不可知,明天不可求,但“今天”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present既有“今天”的意思,也有“礼物”的含义。原句:“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愿你我都能好好爱自己。

文|  Helen 图 | unsplash

更多好书和悄悄话,微信公众号:Helen小姐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