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
很幸运,我有一个当教师的父亲。否则,在那个缺吃少穿,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那样的家庭,不可能做到所有姊妹一个不落地全部能接受不同程度的学校教育。
没有足够的费用,大多数家庭更多的还是没有那样的理念。
正因为都有一定的学校教育的背景和文化知识基础,在国家全面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们家才能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姊妹八个,七个在一起长大的姊妹中有四个受到高等教育,获得本科学历;三个获得专科学校文凭。
这件事,当年在我的老家轰动一时。
一九八三年七月的一天,年近九旬的奶奶临终前最后一句话询问的就是:“两个孩子考得怎样?”
那一年,我和大伯家的孙女同时参加中考,奶奶去世那一天结束最后一门功课的考试。
不知道是不是奶奶在天之灵的保佑,那一年,我们乡一共考取三个师范生,三个中等医科学校学生,六个人中,我们家就占了两个。
那个年代,国家急需基础教育和医疗人才,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顶尖高手送入师范学校和中等专业医科学校进行针对性培养,缓解人才奇缺的缺口。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这方面的帖子,分析了当年师范学校录取率堪比如今升入985院校的难度。
回想当年求学之路,感觉这个分析应该没有夸大的成分。
对于小学阶段的记忆没有多少,只依稀记得在本村祠堂里念过书,在村里集中学校也上过课。
小学时老师非常注重纪律和基础知识的积累。
曾记得,那时候每天早晨都会依据学生到校的早晚时间进行点名排名,以至于,常常会有好胜心强的同学发现小路前方有同学,就会直接下到种着庄稼的地里斜插着超过前面的同学,就是为了到校排名靠前。
而语文老师的教法更是简单粗暴到我现在都清楚记得——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就是死记硬背每一个成语的词意解释。
别说,后来想想,我的很多文字功底还得益于此呢——有些知识点还真的可以由死到活进行积累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呢。
除了完成老师的硬性任务之外,我自己通过阅读课外书还学着坚持了两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是大量阅读并坚持做阅读笔记;二是坚持记日记。
自己自主养成的这两个习惯后来就一直保持着:读师范时每天半小时书法,半小时风琴练习后;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的每一天,每一次专业课上和课后。
阅读成了我生活中最快乐的消遣;日记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一刻都离不了。
这些还得感谢父亲早年给我订购的那些课外读物,它们是我人生的领航灯。
正是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在后面中学,师范,本科学习过程中,我都没有感觉到学习这件事有什么困难。
我小学毕业那年,乡教育组面向全乡小学毕业生进行选拔考试,打算选取一百名优秀学生组建两个重点班。那场考试的语文科目的考场上,我的作文开头模仿着朱自清的《春》里的句子“盼望着,盼望着…”一下子就吸引了巡考的中学校长,后来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到如今,早到耄耋之年的老师每每见面都要提起这件趣事。在那个年代,一个乡村小学的学生就能熟读名家名著还能运用自如的确容易引人注意,这就是得益于我的课外阅读。
也因为从小长时间被书籍浸泡,与周围人和事格格不入,以至于我周遭很多人都认为我不是当地人,都说我没有一点乡土气息。
就是活到如今人老珠黄的年纪,即便没有注重穿着,所有陌生人也都能一眼看出我的气质与常人不一般,无一例外认为我就是个“读书人”——书,早已泡进我的血液里。
事实上,从十岁开始,我就基本离开本土,在外求学基本都是住校,寄宿。
现在回想,那时候的住校寄宿的生活条件真差呀。初中时,全校女生四五十人都睡在一间教室的通铺里,蚊虫,臭虫到处都是;为了少让家里人说,我尽可能少回家拿米和菜,每餐都只吃几口米饭就一点咸菜。一小袋大米,一小玻璃瓶咸菜就是一星期的伙食,这些食材有时甚至还能吃两个星期,为的就是让家里人看到我其实花费不了多少,这样就不会阻止我继续念书。
到如今,在生活上我还是节省高手,应该得益于早期的生活经历。对于节省这件事我早已经刻进骨子里了,现在不管先生和儿子怎么劝说,甚至讽刺打击,我都死性不改——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节省才能换取家人些许的认可,我很需要这个认可。
穷其一辈子,我都在追求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童年得的一种病,一种无法医治的病。
即便生活条件如此恶劣,可是我从未感觉到苦——我好像生来就对物质生活好与不好无感,而对精神层面才会有诸多的要求。
正因为我一直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来自书本和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因此在我的求学之路上的每一次大型决定人生走向的大考中,我总能胜出;在每一阶段的求学生涯里 ,我始终是每一堂课中老师目光的专注点: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工作后的职业培训过程中,我都是“优秀学员”。
就是在四十出头的年纪转行进入行政机关单位工作,还是被领导重用,理由就是: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极强。
回想我的读书生涯,并不是很容易。总在担任学习委员的我,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帮助全班同学一起进步。读书本身于我没有感到困难,但是读书费用逐年上涨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不愉快,记得初三那年涨到十六元一年,家里所有人一起群起而攻之,好像我最不懂事,这么高的费用还要坚持上学。当时的我心情很矛盾,有段时间也在怀疑自己的坚持是不是错了,是不是有点自私。
熬灯夜读,每天起五更晨读,我没有感觉到半点苦,但是来自家人的种种责难这种伤痛伴随了我一辈子。
好在,带过我的所有老师都看好我,父亲一直坚定地站在我这边,当年已经长大成人的哥也是全力支持着我。
记得中考之后,为了我中学毕业后是继续读高中直接上大学还是先选择进师范再找机会深造这件事父亲和哥大吵一架:父亲更多考虑的是读师范可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何况这种机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呢?而已经走入社会,也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哥,因为年轻眼光更高远,认为这么好的苗子更应该推到更高平台,帮助我走到更好的位置。
最终,全家人除了哥,其他人一致支持父亲的选择,懵懂的我也被命运之神推上了这条弯道超车的求学之路。
不管怎么说,我的求学之路是顺畅的,苦中有乐,总体来看也是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