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4

2021-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宝天曼风景

远去的冢上寺钟声

吕春勤

初识“冢上寺”,确切地说是冢上寺学校,是九一年年底。新婚又逢春节,第一次跟先生去他农村老家过年,满眼新奇。

到家没多久,先生就迫不及待拉我去看他讲过无数次的母校。

距村三四百米西北方向,在一处四周低洼中间高耸的土崖上,围拢呈正方形的土墙青瓦房高高矗立在上。这便是“冢上寺”,村里人叫这里“寺上”。

通往“寺上”的是一段一米多宽的土路,路两侧匍匐着枯黄的野草。左边是一片宽阔的河滩,河滩里长满茂密的杨树,冬日下遒劲的杨树枝像是写在瓦蓝天空上的草书。成群的麻雀沐着一身暖阳叽叽喳喳甚是热闹。

依稀听到哗哗的河水流淌,先生说这条河叫“严陵河”,小时候经常偷偷来河里洗澡,为此多次尝过婆婆手中挥舞出风声的杨树枝的厉害。周末和村子里的小伙伴在河边林子里掏鸟蛋,戳马蜂窝,夏日傍晚在杨树上摸‘知了’拿回家烤了吃,物资匮乏缺吃少穿的年代,那美味让人刻骨铭心。

右手边是大片的麦田,微风中绿油油的麦苗挥动着肥壮的手臂,呼啦啦的欢呼声里抒发着生长的快乐。

顺着小路上到高台,一处平整的篮球场映入眼帘,一对破旧的木制篮球架历经岁月的侵蚀已剥落残损,像两个枯瘦老人,虽已暮年,但依旧顽强挺立。钢筋做的简易篮筐,也早已锈迹斑斑。靠近南边篮球架不远处立着一块粗糙的水泥石碑,上面字迹陈旧尚能辨认: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冢上寺。我好奇地问先生,为什么叫冢上寺,是不是土崖下有一座古墓?先生说他曾查过资料,这里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五十年代,省文物工作队进行过试掘。小时候在寺周围地里劳作常看到村民在犁地时翻出一些红褐色陶罐和石斧、石铲等。

那时“寺上”是最热闹地方,钟声一响,方圆几个村庄听得一清二楚,朗朗的读书声也随风贯入村庄的耳朵。村里有重要的大会也会在“寺上”举行,男女老少,搭着烟袋,夹着鞋底,抱着娃娃,一路说笑嬉闹涌向村外,接近“寺上”,老汉们总摸着豆荚麦苗砸吧着嘴夸赞一番寺下的庄稼地:咱这“寺上”地气真是好,四周土肥地壮,同是豆子麦子,长势和产量就是远远高过村里其他地块,好“寺”好地呀!

我们来到学校门口,由于放寒假,大门已上锁,说是大门,只不过比寻常百姓家的楼门稍大些,木板厚实粗糙,没上过漆,裸露出木头的纹理,显得原始而古朴。一幅老式的方形环锁透出久远的年代感。推一下大门,一条宽宽的缝隙可清晰看到院内。

这是一所标准的大四合院,院子中央一口上了年代的大钟静静躺在地上,钟身的一半已嵌入地下,上方被学生们长年磨蹭攀爬,表面呈现出黑黝黝的光亮。先生说这口大钟应该是寺庙留下来的,一百多年应该是有的。院子四周的青瓦房大概有十来个教室。听村里老人说很久以前北屋还供着佛像,但不知什么时候佛像没了,都改成了教室。别看学校不大,可涵盖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周围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那时条件苦,没有书桌,每个教室全是由黄泥和着麦秸砌成的青一色土桌。夏季赤膊还好些,到了冬天,棉衣袖子磨破后露出白花花的棉絮。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早晚自习点着煤油灯,放学的时候同学们的鼻孔都变成黑乎乎的两个洞,大家一边取笑对方一边用袖子擦试,不擦还好,擦完后一个个变成了鬼怪。他又兴高采烈地指着院内,哪个地方和谁打了架,哪个地方被老师罚过站,哪个地方带上了“红小兵”的胸牌,哪个地方偷看过邻村漂亮的小姑娘……

绕学校一圈,不远的村庄宁静安详,土坯墙、黛青瓦、干裸的枝桠、绿绿的麦苗、逶迤的河流、曲折的公路……一切风景尽收眼底,好似一幅写生油画。虽不懂风水,但开阔的视野,一览无余的深远画面,让我不由赞叹:这学校还真是块风水宝地!先生骄傲地说:那当然,以前是寺庙,晨钟暮鼓梵音袅袅,现在是学校,书声阵阵歌声响亮,一个渡人育人的地方风水自然上好!

灰蓝色的炊烟浮游在村庄上方,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隐约一阵女人和孩子的欢笑。村子忙碌起来了,丰年的春节,各家老少团圆,年货充沛,最大一件事莫过于变着花样做一顿顿丰盛的菜肴,全家围坐一桌共享团聚之乐!

高台下坡处,先生停下脚步,自言自语:童年最喜欢站在这里眺望村庄,每每放学,飘动的炊烟,使饥肠辘辘的肚子得到极大的安慰。想着母亲在黑铁锅上蒸着窝头或者玉米棒,又或是煮上一锅甜甜的红薯,意外还能吃上一顿久违的白面条,上面飘着几滴让人香到脚跟的小磨油,一切美好的食物都在那一刻变得具体而诱人。

先生上初一那年,学校来了一位美术老师,二十多岁的小伙儿干净俊朗,每周都在校园里唯一的一块黑板上变着花样出板报。从没接触过画画的先生看着美术老师用各色粉笔画着山山水水、花草虫鱼、人物肖像。花花绿绿的粉笔像变魔术一样呈现一幅幅神奇生动的斑斓画面。平生第一次他感受到绘画的奇妙,感受到绘画带给身心的愉悦,也由此对绘画产生无法抑制的向往和兴趣。当美术老师发现这个每次站在板报前凝望出神的小男生时竟像找到一个小知音。此后除了正常的美术课,先生总能得到美术老师的单独指导,直至后来可以单独替老师出板报。兴趣和天赋加上有一个赏识引领的伯乐,先生的绘画功底扎实亦日益精进。

“寺上”是先生最初走向画家梦的起点,美术老师是照亮梦想的明灯。每当想起对他此生影响深远的老师,先生总是无限感慨,万般感念。

欣慰的是,绘画成了先生一生热爱的职业。在培养学生们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感知艺术带给内心的纯净与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像当初美术老师影响他一样影响更多的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便是他最大的成就和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有了孩子后,回老家祭祖,两个人保留下来的看“寺上”活动变成了三个人,女儿老远看到高高的土崖,都会雀跃欢呼:寺上,寺上,爸爸的学校!

时间随着“严陵河”的河水日夜流淌,“冢上寺”朗朗的书声伴着丰腴的庄稼在四季里往复。先生的目光里有多少次热切地寻望,内心就有多少次安暖的慰藉。

二零一五年春节,再次回老家,我昏昏沉沉在车上打瞌睡,突然被先生的话惊醒:寺上呢?学校呢?声音急促而诧异。我睁开惺忪的眼睛,也着急忙慌地寻着高崖,青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墙蓝顶的金属板房。先生不由加大油门,他没有回家直接朝学校方向驶去。

从公路到学校,重新修了一条五、六米宽的水泥路。莫非这里要建工厂?看房屋的样子不像是学校呀。看一眼先生,他神情严肃焦灼,方向盘上的双手青筋暴突。

接近金属建筑,两扇铁大门边的柱子上赫然写着:XⅩ养猪场,大门紧闭,院内空无一人,猪场看样子还在筹建当中。先生站在大门前语气里塞满愤怒: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这是学校啊!这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呀!建个什么猪场合适吗?我没有接话,只是努力找寻那两个形如枯槁的篮球架和那块陈旧模糊的石碑。一切都是徒劳,什么也没有找到,甚至没有听到“鄢陵河”哗哗的水声和河滩杨树林里雀儿的鸣叫。高台突然间感觉下沉了好多,萦绕着朗朗书声和空灵梵音的精神乐土被眼前这丑陋刺眼的建筑取代,让人无比愤慨。

当站到那处能看到村庄的坡上再次眺望,大多的土坯房变成了平房和楼房。没有轻袅的炊烟,也听不到女人和孩子的欢笑,村庄寂寞安静,像掏空内脏的躯壳失去了往日的鲜活。

极度沉郁,一路无语。

此后,先生不再提“寺上”,也再没拉着我和女儿去往那处土崖。只在老家的小平房上面向西北一脸落寞呆呆地凝望。我知道那里什么都看不到,但它是“寺上”的方向,他用这种方式追忆一所满载少时欢乐的学校,一所有着虔诚僧侣晨钟暮鼓青灯诵卷的苍老寺庙。

一季繁花可以败了再开,草木可以枯了又荣。一座建筑的轰塌,却再不能复原如初,倒下的将永远沉寂于地底,一段历史终究化为尘土。曾经的“寺上”,记录着多少人一个难忘的时代,见证着多少生命的繁衍和喜乐悲欢。岁月古旧的是它的容颜,却也使它蕴纳了深厚的内涵。而今这般面目全非,村庄的历史像被强行撕去几页重要的片段,让无数人的回忆变得空洞怅然。

新建的学校离村子更近些,只是没了初中,只有五六个小学教室。近年来,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跟随父母到外地上学的孩子也不少。所以现在的学校学生不多,六个年级也不过五六十个孩子,曾经把村庄喊得亢奋、把春天读得绚丽、把冬天唱得澄净的读书声和欢笑声再不似先前那般清彻明脆,悠扬空灵的钟声变成了智能化童声语音。

前年养猪场被叫停,听村里人说“寺上”满院杂草丛生,荒败萧条,蓝顶白墙的钢架房像个小丑突兀地杵在那里,整个“寺上”一派污浊颓废之气。

村里人依然叫这片高台“寺上”,只是孩子再不去“寺上”上学,我们也再没到“寺上”寻觅往事。

冢上寺的钟声像消失在岁月烟尘里的一个旧梦,像碎在先生心里的一堆玻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