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文系的人
去年暑假去苏州游玩的时候,在平江路的猫空书店看到作家林文月的一本书:《读中文系的人》,因为知道作者是《源氏物语》的翻译,自己又是读中文的人,便买下来,从苏州带着回家。其中提及,中文系应当是文化滋养的地方。便开始想,如今的中文系,如今的读中文系的人,还是不是当初那样的纯粹模样。
记得早在高中的时候便曾在学校阅览室的一本很小众的文学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名叫《中文系》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九十年代以后的中文系早已脱离它原来的味道,变得空洞而泛泛,学中文的男生只会写烂俗的情诗追女孩,老师则因为学生没过英语四级不给学生发学位证。虽然知道而今的中文系早已不是我心中的中文系,填大学志愿的时候还是无一例外地填上了“中国语言文学”或是“汉语言文学”这样的字眼。我不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称呼,这几个字听起来太过冰冷理性而缺乏灵气,我喜欢说自己是读中文的人,好像这样就浸泡在了浓浓的文学气息里,好像这样就可以告别那些枯燥的文学理论和语法知识,肆意在诗风词雨浪漫的世界里漂泊。
虽然在其他人眼里,读中文的人依旧那么感性与浪漫,能够从花开与叶落读出理科生永远也猜不透的伤春悲秋的情怀;虽然中文系听起来还是那么的风花雪月,令人心驰神往。然而,当中文系和昔日的“万金油”告别,当中文系和低就业率、不切实际甚至嫁不出去挂钩,越来越多的中文学生在说出自己专业的名称之后,还讪讪地加上一句“很没前(钱)途的专业。”于是,老师上课只剩下了文学常识;于是,学生四年只剩下了考试前那个晚上记得的名词解释。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中文专业的学生有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或许是我所在的这所学校太差,或许只是我看不见,当然,我希望是后者。——可我仿佛却只能看见未来的某一天这样一些人在三尺讲台上,传承着如同过去很多年以来一模一样的干巴巴的语文教育,有文学素养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就那样消失。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苛求,我只不过是觉得,阅读和写作,是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的,最最基本的技能。
或许是整个时代的关系,风气的传染和体制的影响,整个大学充斥着浮躁和功力,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氛围中迷失。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什么。甚至未来的自己,该何去何从。有人忙着追韩剧,有人忙着闯社团学生会乃至社会赚钱赚经验,有人专心当网虫,只是越来越少的人专心读书了,更别说自己提笔写点什么。读中文系的人最需积累,厚积薄发,记得有老师说过:四年下来不读书千册,毕业了不要说自己是读中文系的人。如此看来,毕业以后,虽然拿着中文专业的毕业证书,却实实在在是说不出口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人了。
曾经看到《下一页》创刊前辈们的文字,那时候的他们为了一个纯粹的文学梦想,可以几个人挤在一间脏乱狭小闷热的房间里,飞溅着唾沫激昂地谈论他们的规划,而如今的我们连将这样一份纯粹的梦想传承下去的勇气都丧失了。是我们跟不上他们的脚步,还是整个时代都跟不上了。
林文月的文章有这么一个问题: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干什么?一九七几年的问题,这个年代的我们的答案应该是:记者编辑、各类单位的office、老师等等。林文月30年前的希望是看不到了,那些传承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大志我们已经没责任、没能力担起了,我们这支在大学里磨得不棱不尖的笔头,不知道还有没有能力去画饼生存,去疾笔成书。还有多少读中文系的人,在任何风雨中都不忘记手中那支笔,于喝足饭饱之后的闲暇时分,放一杯清茶,或点一盏灯,抒抒人生的感慨,记记生活的琐事,愤愤社会的不公,忆忆消逝的往事。然后突然想起,我也是读中文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