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组工作方法 - 草稿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一、小组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使用的小组概念,通常是通常是指由社会工作者指导,将两个以上且具有共同的需求和相似的社会问题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而开展互动性活动的团体。这是由于问题和需求的共同性和相似,组员一般会对小组产生认同感组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进而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社会关系氛围。
有关小组工作的四个要素,一是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二恩小组工作是以社会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领的一个过程,三是小组组员在小组过程中,面对面互动,互相影响,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四点小组组员之间的经验相互分享和影响,从而达到改善的社会功能,促进个人和群体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目标。
小组工作的综合定义,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经由社会工作者的策划和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社会功能及其转变和成长,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
二,小组工作的类型
小组工作的类型划分与,确定,是开展小组工作实务的基础收费工作,学科中有关小组的分类标准很多一般依据,小组的目标服务对象的特点,实际需要,小组的形成方式,服务对象的参与动机以及小组采用的结构等,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因此,在不同的小组工作类型中,其所依据的理论模式运用的具体技巧和最终实现的目标都是不尽相同的,依据小组目标的角度,重点介绍常见的四种小组工作类型。
1,教育小组,教育小组被广泛的应用于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教育小组的宗旨在于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或补充相关知识不是,促使成员改变原来对于自己的问题不正确的看法及解决方式,从而实现小组组员的发展目标。
教育小组在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小组组员能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问题并有自我解决问题的需要;其次,促便小组组员能够确立新观念,新视野,从而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最后,开展干预服务,降低小组主要的问题行为特征已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在指导教育小组的活动时,社会工作者除了要重视成员的自助外,也应重视成员间的互动,鼓励小组组员通过讨论与经验分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2.成长小组,多用于国内学生及边缘群体的辅导工作,工作旨在帮助组员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的内在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人正常健康的发展。 像小组的焦点在于个人的成长和正向改变,成长,小组的典型是近年来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开展的“”体验小组“”,青少年的野外拓展训练营。
3.支持小组,一般是有具有某一个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通过小组组员彼此之间提供信息建议鼓励和情感支持,达到解决某一问题或成员改变的效果。在支持小组中最重要的是小组组员的关系建构,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指导和协助小组组员讨论自已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表达经历这些事件时的情绪感受,建立互相理解的共同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因此,支持小组要充分发挥小组组员的自主性鼓励成员分享经验,并协助解决彼此的问题如癌症患者,小组单亲家庭自强小组,针对吸毒的同伴治疗小组。
4.治疗小组:资料小组的组员一般来自于那些不适应社会环境,或者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破损而导致其行为出现问题的人群。治疗小组的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工作者具备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娴熟的服务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学术训练和临床经验。社会工作者的治疗小组中的角色在于通过小组工作的活动过程,帮助小组组员了解自己的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利用小组的经验分享和交流,辅以一定的资源整合和社会支持网络,达到对小组组员的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问题的治疗,从而改变小组组员的行为,重塑其人格,开发潜能,促使其成为健康健全的社会人。如美沙酮治疗小组,星星点灯小组。
三、小组工作的特点及其功能
与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相比,小组工作方法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一般而言,小组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而其特有的功能则进一步反映了其不同于其他的方法的特点。
(一) 小组工作的特点。4顶
1.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由于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组员一般会对小组产生认同感,组员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进而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社会关系氛围。
2.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虽然小组工作是由社会工作者引导的,但这种引导本身包含了对小组组员及服务对象的平等意识和民主参与精神的强调,注重发挥每一名组员的现实和潜在价值,注重所有组员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改变和成长。
3.运用小组治疗性因素。小组工作通过创造与改变小组,维持小但中的治有型因素,促进个体的改变和成长。 比如植入希望、事件的普遍性、资讯和建议、利他主义,自我表露,互相学习、接纳等。
4.注重团体的动力。小组是个临时的社会团体,存在的价值在于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以及组员对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因此小组工作必然注重小组在解决问题中的发展动力,强调小组,组员带着他们的特性和工作任务进入小组,以小组的情景结合在小组工作者的领导下,产生互动行为,引起组员改变,任务完成和小组发展,强调在小组的“”此时此地“”通过组员建立团结互助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寻找和梳理解决办法,见证和陪伴小组组员成长。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必须主导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塑造平等基础上,的被孑拉的文化感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小组组员就会彼此认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对小组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2.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小组如同一个真实的社区,在这一摸拟互动的过程中,小组组员任何新的改变和提升,都会被大家接受,肯定和分享,从而会激发他们对外在的真实社区现实社会的信心,会激发他们以同理心的态度去理解现实的社区和社会,进而以改变了的自我去融入社区和社会。
3.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在小组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作为指导者,同时也是所有小组组员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同伴。
4.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小组工作过程中,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分享,在每一个人的周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这种支持网络,对于每一位小组组员潜能的发挥,自我改变和提升的影响,一定是持久而又深刻的。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模式。
工作模式是工作目标,实施原则和方式方法等的一种整合性框架,在小组工作实务中,不同类型的小组往往采用特定的工作模式,也可采用某一模式为主,以其他模式为辅的开展小组工作,这里主要介绍互动模式和发展模式。
一、互动模式。
1.互动模式的含义。又称交付模式和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一小组,以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措施,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收费功能,提升其发挥发展能力,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
(二)互动模式下的实施原则。
辅导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服务对象没有固定的概念,既可以是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学生群体,白领阶层,进城务工人员等等,也可以是那些有缺陷有问题的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参加特定的小组。
互动模式下没有治疗目标,没有政治和社会发展方案,有的只是彼此之间的交心约定,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工作者,应该是小组组员,通过互相帮助而完成特定的任务,并使他们接触这种经验,更加适应社会。这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小组组员之间和小组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者,不是直接控制小组。
1.开放性的互动。互动模式下的小组目标是促使组员之间,主要以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开放,实现良性的互动,应该用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与开放讨论的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小组互动频率的加快和小组互动质量的提高。因此小组的目标焦点系在个人,也在环境,跟在个人小组环境之间的开放和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该模式强调小组组员的平等及个体独立性。
3.“”面对面“”的互动。小组员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是小组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作为小组的指导者和协调者,社会工作者,尤其要充实主业之间,面对面澄清其苦恼的问题,期待解决的需求,认清其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同时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协商讨论,促使组员寻找小组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组员个人,及小组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模式。亦称过程模式和发展性小组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旨在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收费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如各种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以及寻求更大的自我发展的人群等。
(一)理论基础。
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及小组动力学。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和潜能;社会结构理论重视小组的现状,小组组员之间的互动功能;小组动力学,重视小组组员之间的关系,强调小组的内部的机制,能够解决组员之间的矛盾,帮助组员获得成长。
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焦点在于小组组员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有关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因素,重视的是组员个人潜力的发掘与发挥,而不是治疗性辅导。
发展模式的假设前提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境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二)发展模式的实施原则:一是积极参与原则。二是“”使能者“”原则。即要支持帮助小组组员,通过各种活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分享,需要发展认知,激发潜能,提升组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节小组工作的过程。
小组工作是一个有不同阶段而组成的动态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和成熟阶段,结束阶段。
一、准备阶段(6任务):组员的招募与遴选;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申报并协调资源;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一)组员的招募与遴选
1.招募成员。一是主动向本机构寻求帮助的某些人员,二是以由本机构服务的某些对象,三是其他机构转接来的特定服务对象,四是通过互联网社区宣传栏等载体,得知信息,而主动报名参加的某些人员,五是社区居民向本机构介绍的某个人员。
2.遴选和评估。条件有六项:一是共同或相似的问题,或者有共同的兴趣和愿望。二是年龄和性别。三是文化水平及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四是家庭状况。五是职业状况。六是对参加小组的要求。
3.确定组员。社会工作者按照本小组的类型特点及人数要求确定参加本小组的组员,然后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这些组员,了解小组的工作意义和特点,小组工作的具体程序,与可能的活动项目有关的社会政策,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鼓励他们将自己对小组的期望表达出来。
(二)确定工作目标。小组工作的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总目标是由该小组的类型特征及成员的问题和需求所决定,大致包括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围绕总目标建立的具体目标,包括沟通目标,过程目标,实质目标和需求目标等四个部分,其中沟通目标非常重要,是促进小组组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接纳,从而实现互动和分享的重要环节。
在确定小组工作目标时,需要遵守五个原则。一是目标清楚,可以测量和评估,二是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定,以便小组组员清楚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目标,三是目标要适合小组组员的实际能力,四是具体目标之间的相容性不能相互冲突,我是目标的表述,尽量使用正面的肯定性语言或词语,以便小组组员明确知道他们需要做的事情,而非强调不该做什么事情。
(三)制定工作计划。
一份专业的小组工作计划,是开展小组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工作目标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条件,精心制定可以实施的工作计划。
小组工作计划书内容框架;
理念;机构的背景,组成小组的原因,小组的理论和概念框架。
目标:总体目标。
组员:特征,年龄,教育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组特征:性质,时间(长期与短期),规模,人员组合,集体聚会的频率和时间。
明确的目的:各具体的目标。
初步确定的程序及日程:每次聚会的计划草案,程序活动,日期,时间,每次聚会的特点,活动的具体目的,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活动的准备需要的器材设备,每次聚会需要的费用。
招募计划:按机构的规则制定小组建立的程序,组员的来源,宣传与招募方法,允许的招募时间,及招生方法。
需要的资源:器材地点和设备,人力资源,特别项目,有关人员。
预料中的问题或应变计划:小组组员的问题,小组收费工作者或机构的问题,其他来源问题。
预算:程序,器材,交通等费用的总和,费用或小组组员的会费。
评估方法:评估的范围与评估的方法。
(四)申报并协调资源。
(五)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
小组的规模指的是小组的大小,主要以小组的人数,有关影响小组大小的因素有,一是小组目标,二上小组类型,三是探讨问题的性质,回是组员的成熟度,五是工作者的经验优势,有无协同领导者。一个小组到底多少?人为加学者们一直有争论,一般有影响的是米勒提出的七加减二原则。
2.小组的时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工作的持续时间,二是小组的聚会频率,三是每次活动时间的长段,四是小组开始和结束时间。
(六)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
一是,小组活动场地的选择,最好选择安全安静舒适的活动场地和环境。
二是,活动所需要的座位安排,从有利于提高小组组员互动频率的角度,座位安排最好是圆形或者面对面。
三是,准备活动所需要的其他设施和辅助材料。
此外,对小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并做好完善的应急预案。
二、开始阶段。第一次聚会起,小组工作就进入了开始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小组组员之间,社会工作者与小组组员之间的关系结构的阶段,是小组组员对小组产生认同的阶段,也是小组规范化的阶段。
(一)开始阶段,主要的一般特点。
1.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
3.沉默而被动。
4.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2.帮助小组组员厘清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3.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4.制定小组规范:一是持续性规范,用来共定组员之间的互动准则,二是角色规范界定和明确组员所期望的具体角色和行为。三是文化规范,澄清和说明小组的信念和基本价值,强调开放,平等,保密,非批判和团结合作的原则。
5.营造信任的小组气氛:主动与组员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创造机会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找并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陈青组员之间的可能误解;培养组员,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的良好习惯。
6.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沟通结构,接纳结构,权力结构,领导结构,角色结构。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包含三个方面。
1.领导者的角色和责任。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的核心位置,具有指导小组发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统等小组活动具体程序和细节的责任和领导角色。
2.鼓励者的角色和责任。鼓励组员主动表达自己对小组其他组员的沟通,期望尽快适应小组环境。
3.组织者的角色和责任。
三、中期转折阶段。
从小组工作的开始阶段完成之后,就进入小组工作的中期转折阶段,这个阶段是组员关系走向紧密发的时期,也是小组内部权力竞争开始的时期,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专业辅导,协调和处理组员之间的竞争及各种可能的冲突,促进小组内部的良性竞争与和谐,推动小组关系走向紧密化。
(一)组员的常见特征。
1.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2.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
3.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面对小组的特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在于处理小组冲突,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
1.处理抗拒行为。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了解,小组式分享和表达感受的重要场所,同时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帮助小组成员探索自己的恐惧和防卫,鼓励他们承认并解决他们所体验的任何犹豫和焦虑等。
2.协调和处理冲突。社会工作者要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小组的冲突,并协助组员,让冲突成为他们正向成长的经验,在冲突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有包容,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1)帮助组员澄清冲突的本质,特别是曾经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2)争取小组组员对自我的理解,需要角色扮演,复制或重现冲突情景,以增进自我了解和对他人处境的敏感度。
(3)重新调整小组规范和契约。
(4)协助组员面对和解决有冲突带来的紧张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
(5)运用焦点回归法及将问题抛回给组员,让他们自己解决。
3.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在转折阶段,组员之间围绕个人目标的摩擦,争执和冲突,常常会取代小组的整体目标,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经常以各种方式提醒组员,保持对小组目标的意识,是组员时刻意识到小组目标会与小组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
4.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
为了协助组员向着小组目标和激励方向改变,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以小组,组员为主导工作的引导,协助和鼓励组员担负起重构小组的全部责任,一般从聚会的时间和程序,沟通和互动模式,接入层面和介入方法等方面进行。
5.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社会工作者需要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引导组员以小组为中心的互动,创造一个以小组为中心的环境解决前进,以期更好的实现小组目标。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
此阶段,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与前面两个阶段都有所不同,不再担任小组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是协调者和引导者。处理冲突过程中,社会工作中的角色不仅是充当工作者,辅导者,而且是调解者支持者。
四、后期成熟阶段。
此阶段是小组成员经过了开始阶段的,适应转折阶段的问题和需要的澄清冲突的解决,组员对小组的满意度增加了,并且能够自主的处理小组内部的问题。
(一)小组及组员一般特点。
1.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是用“”我们“”而不是用“”我“”来表达认同小组。小组的凝聚力达到了小组工作过程的最高点。
2.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3.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任和希望。
4.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包含四个方面。
1.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2.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和鼓励组员进一步的自我表露,更深的自我探索,以获得更深的自我认识,同时通过他人的回馈反省自己,让组员对事物有更客观的了解,对自己的问题形成原因和可能改变的方法依据,对环境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有更新的认知。
3.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为。
4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三)社会工作中的角色和责任。
1.信息和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
2.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
3.小组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五、结束阶段。
(一)小组及组员的特点。
1.浓重的离别情绪。
2.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帮助组员保持他们获得小组经验。
1.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
2.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模拟练习,树立信心,寻求支持,鼓励独立,跟进服务。
(三)做好小组评估。
小组评估贯穿于小组工作的整个过程,结束阶段,需要对小组工作做一个整体的评估,评估方式,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制品,组员制品和官场人员会多大的评估。
社会工作的自评,包括工作内容及小组目标,是否达到工作表现及社会工作者带领小组中的技巧运用,以及与组员之间的互动过程。
组员自评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小组的目标是否达成,如带来了哪些个人的改善?二是参与小组过程中的感受,三是小组的效能如何?
观察员和督导的评估,分为对组员的观察和评估,对小组效能的评估。
(四)社会工作中的角色和责任。
引导者的角色,领导者的角色。
第四节小组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的技巧。
(一)与组员的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
2.专注于倾听。
3.积极回应。社会工作者在发在组员发言之后,要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向发言者表达对其发言的高度重视,认真了解和把握发言者的用语感受,并颁予积极的回应,可以通过复述组员讲述的内容,让发言者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4适当自我表露。社会工作者可以有选择的,将亲身经历,体会,态度和感受,向组员坦白传递真诚,让组员感到被信任。
5.对信息进行磋商。当无法把握组员发言中的信息时,社会工作者有必要耐心的与发言者协商交流,直到信息能够被正确了解和取得共识。
6.适当帮助梳理。在组员发言过程中或发言之后,社会工作者要非评判性的帮助组员梳理其发言,使其讲述的内容和感受,听起来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7.及时进行小结。对主人房岩中可能是散乱表达的信息,社会工作者要及时的帮助小杰,如通过若干要点的归纳,简明额要的伏数组,研发院中的主要观点和重要信息,使其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二)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
1.提醒组员相互倾听。要注意现场安静,及时提醒组员,相互之间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
2.鼓励组员相互表达。鼓励组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沉默的组员要加以鼓励,对说的太多的主人要适当加以阻拦,以给其他人更多表达的机会。
3.帮助组员相互理解:要密切注意和观察组员的声调,语言,表情,态度和知识的虚伪之处,帮助组员沟通和理解信息不一致和不明白的地方。
4.促进组员相互回馈。组员发言后,要鼓励组员之间的分享与给予回馈。
5.示范引导。在沟通过程中,社工用自身示范的方式,幽道祖源,模仿社工入提问的技巧,以及给予回馈的方式等。
二、小组讨论技巧。
(一)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
1.选择合适的主题。主题明确,要考虑小组发展的进程,小组的特质,小组的目标和组员的能力等。
2.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
讨论问题,包括事实性问题,价值性问题,推测性问题,政策性问题,在讨论问题时,组员的口语表达,措辞的差别可能很大。措辞最好能够引起其他小组组员的讨论,要有继续进行讨论的余地,要有范围的限度。
3.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
公开讨论,陪席式讨论、座谈会形式,也可以是质询会形式。
4.安排活动的环境。
社工需要对活动场地周围的安排,气温,灯光,音箱,活动空间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精心的规划。
5.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如讨论会的主持人与参与者的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
一是讨论的目标,是提供资料还是激发兴趣,还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讨论安排哪些素材;三是讨论场地及设施的准备;四是讨论时间的掌握,重点问题与次要问题的时间分配。
(二)主持小组讨论。
1.开场的技巧。社工应介绍参与者为运用,其他的方式是成员相互认识。
2.了解的技巧。随时观察和感觉组员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时,给予支持与鼓励,随时注意小组组员动力的运作,时时将自己对小组的感觉与思考反馈给组员,要给予主要安全的小组气氛,是每一名小组组员没有戒备的流露真实的自我,并勇于接受讨论中有时因证据不足的挫折。
3.提问的五种技巧。一是封闭式的提问(是不是),而是深究回答型的提问(用描述,告诉,解释等词提问)。三是重新定向性的提问(刚才小李提到了这个问题,其他组员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四是反馈或阐述性的提问(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谁能对此总结一下吗)。五开放式提问(用怎样?为什么等词提问)。
4.鼓励的技巧。
5.限制的技巧。当小组组员垄断小组讨论会,主要法院太抽象时,分小组讨论,脱离主题范围时。社会工作者就采取限制的手段来处理的行为,用“”是不是“”的言词询问其他善于发言的成员和其他未发言的组员,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的打岔,也可以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发言的次序。
6.沉默的技巧。可以实时在小组中形成真空,是组员自己进行判断;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
7.中立的技巧。避免与组员争论;不偏袒服任一方;不判断他人的意见;仅提供问题不给予答案;可以提供资料信息,但不以决断;仅作利弊分析或事实陈述,随时保持中立的位置。
8.摘述的技巧。有以下现象时会用到摘述:讨论段落结束时,讨论主题被岔开始,变换主题时,组员的发言过长时,主要的发言过于复杂和宽泛时,组员意见对立和争执很久时,组员的发声发音过小时,组员在发言中语言出现障碍时。社工的摘述一定要简洁明晰,在摘要后应该征求发言组员的意见,以确认自己摘要的正确性。
9.引导的技巧。一是要注意把握小组讨论的程序,要让组员围绕讨论主题,按照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或评价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选择一种解决方法的讨论进程序展开。有时围绕如何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组员运用头脑风暴法。二是妥善处理讨论中发生的冲突,发生冲突时,社工应该尽快执结的处理,以谨慎公平的方式探知真相,并加以协调。在冲突难以发现的情况下,可考虑民主表决。此外,领导小组讨论时,要避免指定发言,以免造成以社工为中心的讨论;避免轮流发言,防止出现一小组组员没有准备好,而简单应付而产生抵触情绪;避免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以免组员尴尬难堪。
10.讨论结束的技巧。当小组讨论进行到最后阶段,社工需要对组员所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纳,对组员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加以组织形成结论。所做的结论必须详细全面,并对组员提出的主要意见要加以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并指出将要应用的方法。
三、小组活动设计技巧。
(一)扣紧小组目标。小组活动只是实现小组工作目标的中介性工具。在设计小组活动方案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小组工作的目标,要围绕小组工作的总目标,根据小组工作各阶段的目标要求,设计好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一系列小组活动方案。
(二)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要综合分析每一名组员的生理,心理,情绪焦虑程度的个体特征,认识和把握主要的社会关系背景及文化背景,了解其以往的成长经历及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确保设计出的方案具有针对性和组员当下能力得以实验的小组活动。
(三)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小组活动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小组活动的规模,小组活动的时间分配,组员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小组活动的环境设计,小组活动的资源供应与经费预算,小组活动的强度,分布,小组活动的预期结果,防止和处理意外事件的预案,总结与奖励。
(四)经验分享环节。不同阶段的小组活动方案都应该包含经验分享环节,都需预留一定的时间,让组员分享彼此的经验,鼓励组员发表参与小组活动的感受,讨论彼此在活动中的成长经验,总结有益的启示。经验分享的环节也是社会工作者评估小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环节之一。
四、小组评估技巧。小组评估是一种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等。贯穿于整个小组工作过程中。
(一)小组工作的评估类型。按其性质分,可以分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后,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
1.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2.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
组前计划评:是评估小组的设计和计划过程,它主要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回顾检索与自己所开小组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记录,查阅有关论文和书籍。
在进行组前计划评估,是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以下信息:组员是否自愿参加小组,参加小组的动机,各自的能力,是否能够帮助小组实现目标?可以通过,果种方式入面谈,电话访谈,等,直接与他们建立联系,以便全面了解组员的情况,问题与需求。
小组的需求评估:是小组工作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社会工作者必须在小组筹备阶段,对小组的需求进行正确评估,从而设计出有效的干预计划。在小组需求评估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小组的整体需求,组员的需求和小组的环境需求,准确评估小组需求,既能满足小组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组员的个体需要,是小组发展的关键环节。
小组需求评估时需要注意,第一,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二,避免在需求评估中给组员贴上诊断性标签。第三,明确评估重点。
小组过程评估,是在小组发展中收集相关资料,已显示组员变化或小组的发展过程状况,根据检测结果,对小组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以便更加符合组员和小组发展的需要。
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评估内容要根据小组的目标和进程的决定,第二,常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有标准化测量工具,自我报告,行为计量表,口头意见回馈,日记和日志,社会工作者的观察记录,小组过程记录,总结记录,书面评估表,组员作业和作品等。
小组的效果评估。小组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一方面了解小组是否完成了自己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为以后主持类似的小组积累经验。因此在小组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会设计一些问卷和量表,让组员根据自己的改变状况,来评估小组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小组结束后的跟进访谈,组员的自我评估报告,小组目标的实现表,小组满意度量表,小组感受卡,小组领导技巧记录表。
(二)评估的一般流程。
1.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的目的?评估的对象,评估者,评估的假设,评估的指标,评估的方法。
2.评估体系的建立。
在评估过程方面。与小组组员的关系,催化组员参与程度,处理小组事件的效果,维持小组的气氛功能。
在小组组员方面。参加小组的目标是否实现,行为是否获得改善,参与程度如何,探索程度如何,有无防御行为出现,组员的春天,自我表露,同理等协助性行为与防卫,不赞成破坏性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在社会工作者方面。同理,反应,引导,技巧,尊重与接纳,积极关注等行为表现。
在小组的效能方面。小组是否协助组员成长,内容是否恰当消除效果如何?
小组方案方面,小组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各评估要素之间的联系。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诸多要素组成,包括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的其他参与者,评估涉及的其他相关机构和个人,以及评估结果呈送的部门等,需要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成一个系统,需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经费预算,评估,实施,资料搜集以及资料分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4.按照评估流程实施评估。按照评估流程,选择评估的先后顺序,实施评估的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审核整理资料,统计分析资料等,特别强调其中的客观性,敏感性,尽量减少评估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对评估实施的印象,尽可能保持评估对象的自然状态,并在评估过程中加强评估者对事实的敏感度,尽可能全面有深度的布做,实时控制评估过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
5.评估后审核。评估结束后,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审核,并依据审核的结果,在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正和改进。
6.编写评估报告。
(三)评估资料的收集。
1.测量工具的选择。
(1)小组记录。记录方式有过程式记录,摘要式记录,问题导向记录,录音和录像。
(2)个人自我报告。小组组员以手写和口头方式呈现的自我评估报告,可以看到小组,给组员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3)分析报告。对小组有关的各米报告分析,提供与小组进程有关的资料。
(4)目标达成量表,任务完成量表和心理测量量表。
2.资料收集。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资料来源的多样性。有社会工作者本人的观察和感受或服务对象对的报告,以及服务对象周围人的观察和感受等。
(2)收集资料。定量研究方法,使用标准化测量工具,对目标行为进行量化。质性方法,通过访谈,直接和间接观察的方法来收集资料。
(3)谁来做评估?
由主持小组之外的人,如老师,督导来进行测量比较客观,在收集资料时可采用三角测量方法,即有不同的人进行测量,然后将结果汇总,以减少误差,提高治疗的效度。
3.资料收集中常见的问题。
(1)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社会工作者不要参与评估资料的收集。
(2)非干扰性观察察与干扰性观察。
非干扰性观察指的是观察者荣誉,观察群体之中,他的观察行为和记录,完全不被观察者知道。
干扰性观察是指观察者直到被观察,这种观察会对观察结果的信度产生一定影响。
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观察,取决于小组的目标和性质,社会工作者与组员的关系,小组的外在环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