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有用吗?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620天,2024.07.25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不去学校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去就不去了,有啥大不了的。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去的;还是,怎么能不去学校了呢?这么小待在家里面不就废掉了吗?不行,得想办法让孩子尽快回到学校去。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总之,孩子不去学校不罢休!结果呢,父母越是着急想让孩子回到学校,回到“正常”生活、学习节奏上,孩子越是迟迟回不去。父母的初心是好的,然,这样做,不仅孩子不能很快回到学校,反而还破坏了亲子关系或者让原本就不太好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又或是,咦,怎么就不去学校了呢?发生什么事了吗?孩子遇到什么困难了吗?第一种父母比较佛系,同时相信孩子。如果亲子关系不错,家庭氛围也很好,教养方式比较宽松,那么父母的接纳与允许,孩子的确会很快回到学校的。第二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家长把上学与学习看得比孩子这个人重要,所以,一旦孩子出现状况,且这种状况超出预期接受能力时,父母就会过度焦虑、紧张,被各种糟糕化思维与结果充斥着。自己焦躁不安的心无处安放,于是为了缓解焦虑、担心,就不停地折腾一些所谓对孩子有利的事来,但却没有考虑孩子此刻最最想要的是什么?孩子希望父母为他做点什么吗?当父母越是着急、焦虑不安时,这份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给原本就遇到困难的而无助的孩子增加负担,更加拉低孩子的情绪状态,给孩子添乱帮倒忙。这时父母的做法与孩子的意愿是相左的,就像跷跷板,一方高一方低,不可能同时处在高处。就如“没有突然的厌学,只有突然发现的厌学的行为”。第三种,父母首先关注的孩子这个人,孩子的情绪情感,想法、遇到的困难、接下来的打算等,而非不去学校的行为。先关心人,再说具体的事。这样,往往孩子都会给父母讲不去学校的“重要理由”。父母也趁着这个机会更加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等。如果此刻,父母与孩子是一伙的,父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那么,孩子也许抱怨一番,把内心的不满表达出来,一切就都OK了,当然也很快回到学校了。想到当孩子出状况时,父母首先是要稳住自己的,切不可过于着急的想法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问题常常不是问题,当你把它当成问题时,问题就真的成为问题了。就如,孩子突然不上学了、打群架了、霸凌同学了等这些“严重”的问题时,如果家长不把偶然的现象假设为未来的必然发生时,问题或许就不是问题,而是孩子通过这些“反常”行为表达什么。当“行为”背后的在乎与看重被看到被满足时,问题行为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