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真相

2018-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独酌东窗下

前言:
上篇文章《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又有点虎头蛇尾,没能把快乐的本质讲通透。一方面是我自己没能把这些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文字功底无法表达清楚。特别是@007-7810蕊 战友的不同意,更让我萌发了挑战一下自己的冲动。
我想,也许是时候让自己更深入的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前文回顾

上一篇文章首先从人的定义说起,目的是要给读者留下一个动物性与人性本质区分的认识。其次开始谈到快乐的定义,从需求的满足引申到快乐的短暂性(满足的那一刻)。也就是说,不满足的时候是不快乐的(请原谅我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在我们的眼里不快乐并不等于痛苦)。然后我开始从欲望谈起引申出无尽的苦,并呼应第一段,提出人不应执着于动物性的欲望。最后,给出了佛陀的对治之法:禅定,在如实的观照中,解脱欲望的束缚,进入真正永恒的常乐,寂灭之乐(我不希望大家抗拒,原文改成了寂静)。

原文链接: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 简书

从苦开始说起

每个人都绕不过一个永恒的结局:死亡。庄子说:“方生方死”。意指万事万物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走向死亡。所以,生死是对立又统一的:既然生,自然就会死。

当我们真的去认真思考死亡这个终极结局的时候,我们大多充满着恐惧。我们无法知道死亡之后是什么,我们只知道死亡代表着结束,代表着永恒的别离。特别是我们通过观察亡者,隐约觉察到死亡貌似隐藏着巨大的痛苦。我们经历了别人的死亡,却不可能经历自己的死亡。于是猜测加上未知,让我们始终认为死亡是痛苦的,甚至等待、想到自己的死亡都是痛苦。这就是佛陀说人生八苦中的死苦

还有一种苦往往来自于回忆与现实的差距。用从@007-7781-陈孝康那里学到的名词来描述叫做:后见之明偏差。人们总是喜欢去假设:如果当时我这样而不是那样,我现在该有多好。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过去的早就过去,未来的依然未来,只有当下却还不愿意接受。佛说,这叫怨憎会苦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生命中有太多的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小的时候想要一颗糖,大了想要一栋房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付健康的身体,等等等等。可是要么得不到,要么得到的总是不那么如意。糖不好吃,房子太小,总是和另一半吵架,工作累得像狗,身体已经胖的像个鸭梨。。。佛说,这是求不得苦

佛还说过其他种苦,但无论如何,终归可以归纳为四个字:众生皆苦

为什么有苦

我想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的来思考一个问题:“上面描述的种种苦,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我相信答案一定很多。有人会回答:欲望;有人会回答:需求。虽有不同的答案但基本脱离不了欲望的范畴。是的,我们都认同:快乐来自于满足,痛苦自然来自于欲望的不满足

但这真的是唯一的答案吗?

显然不是。其实真正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字:。正因为“我”出现了,让我们开始了第一个分别:将自己同外在区分了开来。于是“我的”和“你的”也就出现了。生命的过程就是每一念都在区分这是我的,那是你的。于是,“我”不断地壮大,向外索取的越来越多,终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的是我的,你的也应该是我的

是这样的,我们就是这样不断的不满足,不断地追逐得不到的!!就这样永恒的沉溺于追逐“我要”的欲望之海里

佛说,这是“我执,一切痛苦的根源”。

乐从何而来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快乐的定义。康德说:“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需求=不满足。不满足当然是苦的。

很多读者可能会说,我只是想要快乐,我并不痛苦,为什么要把快乐讲的这么痛苦。是的,在大家的眼里,痛苦并不是不快乐,你们一定有一个认为:在痛苦与快乐之间,还有一个不苦不乐的状态

我想请大家跟随我的引导,去真实的体验一次我们的快乐。

请保持平静。。。。
请深呼吸。。。。吐出。。。。

这是一个关于美食的体验

你现在很快乐,你感到你的身体轻飘飘的,窗外的阳光也非常的明媚。你的嘴角微微上翘,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你爱这个世界。

你回头看向了餐桌,干净的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素雅清新。
餐桌上有一个青花碟子,妈妈总是用它盛放你最爱吃的点心。

你的眼睛看到了一副图像:青花碟子里盛放着你最爱吃的食物。

这时你感觉你的身体开始有了反应,口水开始在口腔中汇聚,你的胃也有了更明显的动作,你的思维判断你想要吃它。

你开始体验你的情绪,那么一丝细微的焦急让你迫不及待的伸出手去。

“我的手马上就要碰到它了。”
“我拿起了它,它是那么的柔软,凉凉的。”
“靠近了,我已经闻到了它香甜的味道,我好想咬到它。”
“我咬到了,它在我的齿间化开了,香甜的味道从舌头的两侧卷积着涌了上来,像晨雾一样迅速的布满了口腔的每一个角落。”
“我觉得整个人都同它一起融化了。”
。。。。
。。。。
“就这样吃没了?:(。”

是的,就这样结束了,淡淡的遗憾在心底涌起。

我们来看,整个过程中的期待、渴望、焦急、满足、享受、快乐、遗憾,这种种情绪中,哪有那个“不苦不乐”的中间状态?如果有,那只是因为我们不够用心的去体验我们的感受

佛说:这是无明

故,所有的乐都源自于苦

苦与乐都是虚妄

有苦才有乐,有乐必有苦,苦与乐是对立统一的。对立很好理解,但统一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拿水来举例子。假设我们是一个平静的水面,一阵微风吹来,荡起了波浪。波浪自然是有波峰与波谷,波峰就相当于乐,那么波谷自然可以比喻为苦。我们总是期待着停留在波峰上,但事实却无情的拒绝了我们:波浪总是在运动,一刻也不停留。

我们甚至一直在把我们的焦点投射到波峰与波谷上,却完全的忽视了它们的出现实际上都是水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实际上,平静的水面原本就没有它们。水能够涌起波浪的性质叫做“”,而风就是“”,因为风吹动水而产生的波浪就是“”。所以波浪只是因缘和合而已。它们是无自性的,当外缘散尽后,它们也就消失了。

苦与乐也是这样,甚至世间一切的存在都是这样。

这就是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真正的乐其实就是不苦(方便说)

那个平静的水面就是我们的自性:光明、寂静、无染、自在。佛家叫做圆满、道家形容清净、儒家称为至善。修行就是让它不起波澜,回归平静的水面

所以心经开篇就讲到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就是对治痛苦的终极法门:不苦。

后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