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是思维基础

2018-09-18  本文已影响42人  如一书

杜威对思维的研究,不是研究思维的诞生,而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如何让思维变得更好。杜威把思维能力当作思维的“自然资源”,我理解为思维的基础。

孩子触摸、抓握能接触到的事物,是智力发展的材料。没有这些材料,智力发展就会苍白无力和走走停停。问题是,小孩子做到这些难道不是自然而然吗?需要照顾的父母特殊提供事物吗?好像不需要。没有精巧的小玩具,但有床,有摇篮,有被褥等,这些东西都可称为婴儿锻炼智力的材料。不是有小孩子一根棍子可以玩一天的现象吗?

如此质疑的目的在于追问,后天的主观训练究竟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多大的作用?是本身生物性、机能性的自然发展,还是环境的刺激与训练。或者说,后者对幼儿的智力发展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这还在比较年幼的阶段谈思维的发展,继续成长又会遇到什么?

孩子慢慢开始提问了,好奇心滋长了。杜威认为人的好奇心会消失,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但杜威也提到,大人会对市井长短充满好奇,这难道不是好奇心的继续吗?

接着谈到联想能力,杜威认为联想能力不会消失,只是人与人之间快慢深浅不一样。思维缓慢者,愚钝者,并不是思维本身不足,可能是对内容不感兴趣。几乎没有人对所有的事情都反应迟钝。这说明什么?难道这不是好奇心吗?杜威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难道不是我想对了吗?

这里面有个问题,也就是脑科学方面的,人在年幼时,思维的联络很广泛,思维也是发散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是科学家,其脑神经脉络也逐渐减少,变得集中,深入。这就可以联系前面的好奇心和联想的问题,年幼时好奇心是活跃的,是一个人探索世界了解自己的需要,到大一些,就变得集中而深入了,此时改名为联想,这是思维发展的必然。好奇者,自由联想,联想者,有意识的集中思考分析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训练学生的思维。不能为了思维训练而训练思维,只能在有意义的事情的完成上进行思维训练。正如成年人,他们的职业需要他们解决某个问题,必须展开智力思考,否则就完不成工作任务。这样的思考效率也比较高。相对于成年人,学生们还没有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毕竟在学习阶段,那就要寻找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杜威的“做中学”的思路。学生要做事情,喜欢且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思维也就是在具体任务的解决中获得提升。

教学中要避免的两个极端是,题海战术,为了思维训练而训练,或者简单的为了考好大学而练习;另一个极端是不训练,认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可以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前一点不必多言,其弊端俯拾即是。至于后者,要简单的区分,很多天赋高的孩子,确实不需要过多的训练,天赋使然,无论是思维的速度还是深度,都是优秀的。但对多数人而言,必要的有意义的训练会提升思维的品质,尤其是一些自卑心理者,其思维水平不高与其说是思维能力不行,不如说是心理问题的干扰,即面对学习内容,不能发挥自己本有的思维力,更多的是陷在心理的困扰中,比如自卑者面对问题,不是集中精力的思考,而更多的是沉浸在我不行、我很笨的思绪中,无暇集中精力思考面临的问题。所以,必要的思维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原来的思维得到更多的应用,应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展开与发展;另一方面,思维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状态,恢复并发展思维。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阅读笔记之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