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教学的问题与改进
2024-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拾
王教授认为小学语文在三个方面要改变思路:①回归传统语文教育,识写分流;而且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写字教学与计算机输入法贯通②“学文识字”,以“学文”带动“识字”,以“识字”促“学文”。即识字教学要从念准、写对,转向语境中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和感受。③以语文知识“大概念”组织课文学习和识字教学。以《一分钟》和《肥皂泡》两课为例:
1.以概括性知识开展探究学习
王教授分析网上一位老师的课例《一分钟》,指出识字教学与课文教学的割裂,以及思想教育跳空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概括来说,这位老师教的是零碎的事实性知识。那么,改造课堂的重点应放在“概括性知识”,以“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向理解。简单将改造后的目标摘录如下:①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要词组。②朗读故事,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脑海中浮现画面。③用讲述的语气朗读故事。④按照虚构故事、小说模式阅读理解。
为何要这样改造,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原理。一是学习和应用具体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课文。二是借助了学问中这些事实性知识,“探究”概括性知识。三是用概括性知识统摄、勾连具体的语文知识。
2.用概括性知识统领教学
针对《肥皂泡》一课,王教授分析了课文中疑难之处:①“困难”,即学生意识到有阅读困难的地方。②“问题”,指的是自以为读懂或者不可能读懂的地方。
对于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王教授提出四条概括性的语文知识:作家的语言准确呈现他们的感官印象;散文中的描写语句,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联系自己的经验理解(想象)课文中的描写语句;散文中对往事的回忆,目的是述说作者从中感悟人生经验。
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些概括性知识进行探究,即一是学习和作用具体的语文知识理解课文,也就是学文识字;二是借助于课文学习的这些事实性知识,“探究”概括性知识;三是用概括性知识统摄、勾连具体的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