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界文学散诗青春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2018-12-20  本文已影响19人  素心suxin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简约明快的纹理,仓促粗犷的笔触,对比鲜明的色彩,一朵朵绚烂夺目的向日葵,如同一团团火焰,喷薄而出!这,就是荷兰伟大画家梵高的《向日葵》。

他的一生,饱受失意与彷徨,痛苦与折磨。而他,却用一支激情的画笔,将无边的苦难化作神奇的力量,在屈指可数的生命里,昂扬奋进,放飞自我!

一如法国奥赛美术馆馆长所说,痛苦很容易刻画,但是用痛苦和苦难去刻画我们世界上的欣喜,快乐和美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

当我们走近梵高,忽然发现,他那颗如烈火般熊熊燃烧的心……

(一)少年的孤独,时时无法忘却的痛

少年梵高,有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在同龄人眼中,他乖戾躁动,郁郁寡欢。他渴望拥抱,渴望温情。可惜,刻板而严苛的父母,总让他望而生畏。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于是,他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一朵花的绽放,一片云的飘动,一只鸟的筑巢,都会让他驻足凝视,久久不肯离去。那一刻,他与它们似曾相识,惺惺相惜。

因为是荷兰贵族,即使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仍要求孩子中规中矩,优雅得体。而叛逆顽劣的梵高,总不合时宜地找麻烦。

其实,不是孩子难缠,而是父母的期许与功利心太重。一味以家族荣耀要求孩子,一旦不能成功,势必会造成孩子的内疚与自责,焦虑与恐慌。而这一点,也为他将来的人生埋下痛苦的隐患。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家族责任至上的原生家庭,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灵碾压与重伤。不幸的是,他的父母一辈子都未能反省,始终把这个孩子视为家族的累赘。

本应温暖的家,成了可怕的牢笼,与父母和解几乎难于登天。少年的心,一如严冬屋檐下垂挂的冰凌,冰冷易碎。

(二)青春的迷茫,理想与现实难以弥合的伤

中途辍学的梵高,在十六岁那年,前往海牙森特伯伯的画廊当学徒。从此,他走上了坎坷的职业道路。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刚开始,他雄心勃勃,干劲十足。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他的艺术鉴赏水平不断提升,一度做得风生水起。但时间一长,其不谙世故,不懂圆融的弱点暴露无疑。孤僻忧郁,执拗暴躁,总让他与世人格格不入。他,几乎成了被周围忽略的边缘人。

难以持久的友情,永远得不到的爱情,事业诸多不顺与波折,令他对这个现实世界噤若寒蝉。

他彷徨,他挣扎,他不甘心,最终,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他折戟而归!

那以后,他又被放逐于伦敦,巴黎,最终被古庇尔画廊永久解雇。之后,他做过教师,考过牧师,疯狂布道,但统统功亏一篑,他输得彻底!

所幸,他没有被击垮,“即使我不断地遭受挫折,也不灰心;即使我身心疲惫,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也要正视人生。”

这个时期,他的父母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次次挽救,一次次失望。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他们却真的不理解儿子。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梵高要的,不是父母安排好的人生,尽管他迫于父母耳提面命的殷殷嘱托,一次次妥协,但内心深处,自由的火苗从未湮灭,反而越燃越旺。他想独立,他想摆脱父母的控制,他想回到渴望已久的大自然。

同时,他希望父母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信任与关爱,但往往事与愿违。父母要的,是他不但能安身立命,而且光耀门楣。一次次失败,让父母对他彻底绝望。因此,他只能被命运之手推着,远离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津德尔特。

即使,父母始终未放弃他,但从来没有真正走近他的心。或许,是两代人的隔阂;或许,是世俗观念蒙蔽了他们的心灵。他,在他们心中,就是家族最大的耻辱;他们,在他心中,是永远不敢靠近的依恋。

两代人的爱,令人唏嘘。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但,如果以爱之名,企图绑架自己的孩子,反而适得其反。孩子,是自然的恩宠,不属于任何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任何人左右。

如果,梵高的父母早明白这一点,或许,儿子就不会一次次还乡,又一次次伤心地离开。他,一生都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想得到真正的爱,可是,至死并未得到。当然,自身偏执的弱点,不可逆转地,已将他逼入绝境!

(三)激情澎湃,生命向晚的绝响

生命最后的十年,他终于挣脱世俗与社会的羁绊,回到他热爱的大自然中,找到了一生苦苦寻觅的灵魂皈依——绘画。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他尤其喜欢浪漫主义作品中的激昂蓬勃,真情表达。对现实主义客观反映世界,也情有独钟。而这些偏爱,都渗透到他以后的作品之中。

1880年开始,他相继于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后来去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在这里,他接触印象画派一些代表及作品,并认识了他一生重要的朋友高更。

不能不说,提奥,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支持者,也是他一生画作的收藏者。或许,没有他,就没有伟大的梵高,更没有留存至今震撼人心的艺术珍品。但,同样令人遗憾,弟弟自始至终不了解哥哥的内心。而其他人,更嘲笑他为不懂艺术的“疯子”。

巴黎阶段,是他的艺术日渐成熟时期。此时,他在借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基础上,融进印象主义点彩、透视等技巧以及鲁本斯画、日本浮世绘的一些特色。他的作品也开始由阴沉灰暗走向鲜亮明快。色彩,成为他余生的最爱。

生命最后两年,他曾在法国南部阿尔,奥维尔驻留。这,也是他艺术最辉煌的时期。《向日葵》、《星月夜》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虽然,与好朋友高更的疏离,时而癫痫症的发作,但他从未放弃过心爱的画笔。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领略到来自他内心的真诚与爱。他将目光锁定于大自然,或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对它们倾注了几乎全部的激情与热爱。

蓝天白云下,果园里安静柔和的玫瑰色桃树灼灼盛开;静谧旷野中,大片浓烈馥郁的红色郁金香随风摇曳;偏安一隅的庭院,一枝白色鸢尾花在蓝色花丛里显得曲高和寡;行人稀少的道路旁,高大笔直、成漩涡状冉冉上升的黑色丝柏树益发诡异神秘……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简陋饭桌上诚实敦厚的一家人,金黄麦田中顶着烈日、拙朴的收割者,红色葡萄园里辛勤劳作的园丁,璀璨星空下闲庭信步的情侣……

这些,都是他画作的主角。他,纯粹得像一个孩子,而他的画,就是他的孩子。对它们,他倾泻了一种天真的热情与深沉的爱。

他作画,如同一个披挂上阵的武士。挥动手中的画笔,蘸满颜料,在画布上左冲右突,激情释放。似乎,那满腔热血,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所向披靡!最终一气呵成,他,真正成了自己世界的主宰者!

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人。他说过:“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狂热而不可自抑的创作热情,如烈火般灼烧着他的心,终于,他心力交瘁,精神崩溃。1890年7月,37岁的梵高永远地离开了曾疯狂热爱却又无限凄凉的世界……

生前,他仅售出一幅《红色葡萄园》。如今,他的作品却不可估价。正应验了他的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

夜晚,当我们仰望深邃的星空,仿佛,那一颗颗耀眼的星子,穿透浩渺的星河,与我们静静凝望。那一刻,我们似乎窥见了大师永恒的灵魂……

生命的绝响——读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