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历事练心

2022-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51538fe69650

学阳明心学,我们学的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关键看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去实践,也就是有没有把学到的用到生活中。阳明心学就是让我们走圣人之道,不只是说一说讨论一下,然后用头脑去分析分析的这么一个学问。它是体认之学,它是让我们真真切切的去用在生活中的,这才是真正的阳明心学,或者圣人之道。

我们有很多很多根深蒂固的信念,要瓦解这些信念,我们要做的就很简单,就是任何有情绪的事情就去做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觉身体,觉思想,觉情绪,这个是需要真修实练的,谁用谁知道其中之妙。

情绪就来自于信念,我们如果用王阳明的话,那就是意,王阳明喜欢用这个意,意识的意、意念的意。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之所在谓之物,物是什么?物就是人、事、物。意在哪里,哪里就是人事物。意它分善恶,所以有善有恶意之动,那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它对应了这个物,这个物就分了善恶。例如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这就有了一个意之动,就有了善和恶的区分了,但问题是心之本体,它是无善无恶的,所以阳明四句教了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个心它是不区分善恶的。那无善无恶,就不存在什么高考成绩不理想。高考成绩不理想,这已经是有善有恶,这个意它才区分了,而作为那个心呢?它是什不区分的,就是不分别,所以呢,这个时候你看这儒家的八条目,你就知道了,那《大学》里面讲的格物,那物就是意之所在。意之所在也就意味着心外无物,格物其实就是正念了,因为意就是念,那你格物就相当于是正念。

那你一旦格了物就是正了念,你就是致知,致知就是良知光明了,就是你正心了,就是让自己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如何去格物呢?如何去致知呢?你必须诚意,诚意就是不自欺。那诚意那就是如实地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情绪,那诚意其实就是觉。

诚意,其实就是觉,就是王阳明说的: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所以诚意其实就是我们在做格物致知里面的那个觉。你只有观你只有觉你才是诚意的状态,如果你不是观不是觉你就不是诚意的状态,所以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就在观,这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就是觉。所以王阳明才会说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的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那意味着都自消融就正心了,心就正了,心正了就是无善无恶的状态,那正心了之后达到什么结果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时候就是内圣外王,就是奇迹开始显化了。那我们,所有的起点都来自于格物致知,但如果不格物致知,就是用头脑去分析比较,就是喜欢在理论上探讨,但在生活中不落地实修、不格物致知,那还是活在头脑里。无论你是修什么学到最后还是一个字觉(观),如果不去落实用功,不历事练心,想要良知光明就很难,所以呢,我们的任务就是觉,来什么觉什么。

你就是一面镜子,觉就行了。这个所谓的痛苦其实是小我的痛苦,也就是邪思妄念给你带来的痛苦,例如,头脑里一个所谓的负面念头闪过,引起了一丝丝的不快(情绪),这个时候觉察到情绪来了就马上格物致知,觉情绪、觉思想、觉身体、观法无我,做格物致知的前提是不期待、不抗拒、不评判,就是全然的允许这个情绪如是的存在着,允许身体的感觉存在着,就只是观它的起起伏伏,不管身体是堵也好,胀也好,疼也好,就只是纯粹的观它,直到情绪消失,身体的不适感消失为止,再想想那个念头没有任何感觉了就OK了,在这个过程中觉念头不跟随念头,只是看着念头来来去去,如果被念头带跑了,觉察到就把自己拉回到当下同时用观法无我。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但一旦经历过来就会很美妙,你会发现去做格物致知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王阳明有一个故事:有人写信骂他,王阳明一看很火,格了一会儿清净了。然后再把信打开一看还是很火,继续格,又格了一会清静了,再把信打开一看还是生气,格了几次之后再把信打开,一点情绪都没有了,这就是正心了,这也就是邪思妄念给处理干净了,也就是说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而这个呢是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的,这个是需要我们每一位习阳明心学的家人,你自己在生活当中真修实练的。

王阳明所说的:切不可当作一种学问来把玩。如果当做学问来把玩那可就完了。它是在你生活当中体认实证的。这就是它和其他学问的区别,这就是圣人之道,所以,如果想要改变,想要良知光明,想要解脱,就要真真切切的落地实修,真真切切的历事练心,不要被头脑左右,活在念头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