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玉祥老师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三)》学习欣赏
https://www.jianshu.com/p/c839a1cae3fd
我和陈玉祥老师是同龄人,所以感觉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经历。昨夜一直在等陈老师的作品,直到差四分钟12点,看到了本文的前半部分。
陈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人,非常认真的阅读每一位战友的文章,也希望战友们能够同样负责任的进行点评。
以下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但文章是我们的第二张名片,走心不走心,谁也别哄谁?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希望相互给战友一点最基本的尊重和真诚。
水平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水平!
在007的没水平的体现的是一种麻木和冷漠。无视战友的付出和用心,和这样的人为伍,有时我都有些羞愧,羞愧到了想出局。
其实,转念一想,好多战友都是90后,甚至00后,比我们的孩子还要小,他们没有我们的经历,无法理解我们的处事做人。应该我们年长的包容孩子们。
啰啰嗦嗦说了许多,以下切入正题。
陈老师的电话故事勾起了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
因为不是作业,我不想按照设定的框架欣赏了,我要按自己的理解行文。
现在每人手持一部手机,不会考虑到通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于电话的渴望。
文章的艺术结构非常精巧,采取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40年来通讯工具的步步进化,见微知著。以点带面,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方位的高歌猛进。
也许有的战友不理解,甚至不屑一顾。
这题目太大了吧!太空洞吧!一叶知秋?一个电话太平常了。人人都有,连乞丐现在都扫二维码,出门都不用带钱包。
可大家想过没有,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长城也不是几天修好的。成长都要付出代价。
我猜想,作者第四期会向我们介绍奢侈的“半头砖”大哥大(现在只在当年的香港影视中出现),短暂的寻呼机(数字和汉字显示两种)。
第五期 介绍 普及的手机
第六期 微信和群
第七期 展望未来
我能够想到的大体就是如此了。让我们共同期待陈老师后续的精彩。共同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
我们这样的70后出门还是会带上钱包的,觉得踏实。网络覆盖不了的地方,不能抵押手机吧。
提到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出彩,刻画了作者细腻的心理变化。
通过求人这件事情可以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自己的人脉希望儿子接管。通过对局长热情的描述,侧面展示了陈老师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热情招待小陈是给他老子面子。坦诚做人,坦荡做事。陈老师继承了父亲的好作风。
我家是1995年安装的电话,花了1800元,当时每个月收入300元,半年的工资啊。朋友们,想想现在你用半年的工资买部手机是不是太奢侈了!
给我安装电话的兄弟成了我后来最好的朋友,那份情我一直牢记。
相同的是我家的电话同样成了公用电话,陈老师写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有时情绪不好,难免有抱怨,可是看到接电话人的那份欣喜,觉得很有成就感。
年底许多人以一种婉转的方式表达了谢意,给孩子买件小衣服,送十元、二十元压岁钱的,相互间走动的很好。收获了纯真的友谊。
好战友, 陈老师,一起走,不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