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成长的自己》分享稿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56人  文雅羊

提纲

1、介绍一下分享的书。介绍作者和本书的要义。

2、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

3、这本书能带给你什么?

4、这本书的主要观点。

5、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

内容


1、这是本什么书?

这本书的名字是《看见成长的自己》,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撰写,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心理学类书籍。

这本书重点向人们展示信念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最简单的信念,也会造成最深远的影响。

而人们的信念可以简化为两种思维模式:成长思维和固化思维,我们可以任选其中一种作为我们的信念。两种思维方式都能让我们的行为得到逻辑自洽,但作者认为,成长思维更能发挥我们每个人的潜能。

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作者是旗帜鲜明地鼓励成长思维,否定固化思维的,在书里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成长思维和固化思维最终导致的区别。但某些例子不免有孤证和陷入幸存者偏见的嫌疑,所以在阅读本书时请务必带着自己的思考来阅读,否则容易混乱。


2、我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

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我说说我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

我们当前正身处一个以结果评判价值的时代。学习的目标定义是考试的分数,工作的目标定义是绩效KPI。

清明节时冒出笑话打击还记得吗?老板我要请假回家上坟,老板说没问题但你要戴上墨镜,为什么?业绩那么差还有脸见祖先?

我们在会心一笑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哪里有些不对?敢情父母先辈希望的是我们业绩优秀而不是幸福快乐吗?

我们努力学习工作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吗?现在怎么总有一种被道德或者说观念绑架的感觉呢?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是在学画画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因为太多人觉得绘画是一门需要天赋的技能。

我一直想画画,不知道为什么。

网上教程如此之多,可我总是下载后丢在那里,一拖再拖从不动手。理由无非是被生活工作的琐碎耽误,但我又明明知道:画画是必须要亲自动手并用时间磨出来的。

我曾经想学很多东西,想get许多技能点,比如唱歌、乐器、跳舞…却都因为主观上行动力不足和客观上条件不成熟等原因作罢。

唯独画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时常挂念着。

看到大触们的画时经常想:要是我能画出来就好了。看着那优美的线条和精彩的颜色,望触兴叹,无从下手。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今年我31岁了。

我问自己:学画画,还来得及吗?

同句式还有:我XX岁了,学XXX还来得及么?

短短的问题,内里其实蕴涵了非常复杂的动机,潜台词无非这样:

我觉得来不及了。我觉得好不甘心。画的好了又能怎么样呢?对工作待遇又没有什么提升…

这其实就是一种生长在我们心中的固化思维,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掉进陷阱的人都会被灌输这样的概念:你又没有童子功,成人已经定型了,补不回来的,再练也是浪费时间,不如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

或者是这样的概念:画画能提升成绩业绩吗?能赚大钱吗?有这个时间不如想想怎么赚钱!

这种固化思维影响着我,让我以现有成绩为结果,让我害怕丢人,让我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好学刻苦,不愿意做不熟悉的事。

学了也比不过那些年轻的大触们,别徒增耻笑了。

不止绘画,唱歌、舞蹈、音乐等等艺术类技能,我们往往都认为是需要天赋的。

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后来我回想起学唱歌的过程。两年前我五音不全,每次去K房唱歌都是最难听的那个,我非常羡慕那些歌喉优秀的人,但我一直觉得,且身边的人也是这么告诉我的:唱歌需要天赋,没天赋就算了吧。

我算了吧很长时间,但忽然有一天我不想算了,我想试试!于是我去寻找了网络上所有能找到的通俗唱法教程,开始自学。

自学的道路很艰难,而且一下子根本看不出效果,但我不信邪,从最基础的气息、发声、咬字开始,还找了许多播音主持、普通话学习的知识来看。

那时候我明白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就是至少在朋友圈内致霸KTV,有拿得出来的歌。于是就练,找寻一切机会唱、用app唱,一点点地自学,最终成功在家族圈和朋友圈内得到肯定。

也许你觉得我的目标很狭小,有本事去和歌星们比啊。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莫大的鼓舞,一次证明我可以通过学习改变“没天赋”这个事实的过程。

后来,我又自学了健身,在健身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身体明显的好了,感冒都没了,胸都比媳妇的大了…

然后我开启了求学时代一直梦寐以求的学习模式,孜孜不倦地吸收着新知。

后来读了《看见成长的自己》这本书时,我才发现自己以前一直被固化思维所束缚着,里面的案例条条都符合我从前的想法,再之后,我学习的思路符合成长思维,于是我不断调整自己,不断进步。

在此,我决定把这本很有价值的书分享给大家。


3、这本书能带给你什么?

这本书能告诉你:

-成长思维和固化思维是什么。

-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成长思维和固化思维都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无论在什么领域,体育、商业、学业或者人际关系,思维模式的不同,最后带给你的收获也不同。

-人能学会的一切技能,你也可以学会。


4、这本书的主要观点。

下面我就用自己的话,夹带着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把我在这本书中的收获告诉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们成长到今天,一定发现了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

你一定会想,还用你说?这不理所当然的吗。

就算是小孩子,我们也能明显地发现他们的不同,不止是容貌打扮上的,性格方面更是大相径庭。

有的孩子大方爱表现,有的孩子内向不说话;有的孩子好奇心强,有的孩子安静沉稳。

我们心里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聪明、安分、调皮、内向等等标签,似乎他们天生如此。

当说起某人时,我们也常常会提到:他小时候就如何如何,所以现在才怎样怎样。

与此同时,这样的标签也会落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从小不停地被身边的长辈朋友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也认为:这些标签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还常说,看一个人怎么样,不要看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

由此可见,我们的想法,对于别人来说是毫无价值的,我们的思想只对自己有价值。

换句话说,我们对别人有价值的,是我们的行为。

—和本能做朋友

读过《认知吝啬鬼》以及《思考快与慢》的同学们一定对我们吝啬的大脑有一个认识:我们大脑的原则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因此,简化世界,减少认识的消耗可谓是我们的本能。

我们常说,要克服本能的劣势,但事实上,我们的本能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否认本能,厌恶本能,就等于自己和自己作斗争,这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钻牛角尖,或者拧巴的状态。

就像我们常说时间管理时间管理,但事实上时间不归我们管理,任何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我们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管理我们自己的注意力才是管理时间的真正本质。这也是和时间做朋友的意义。

所以,我们与其和本能抗争,不如和本能和解,和那些铭刻在基因中的本能做朋友,共同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这也是我在读《正念的奇迹》时学到的一些收获。

—我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读过李笑来《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的朋友们一定会对开头那个思想实验印象深刻:用五分钟告诉你什么是元认知。

我们划一个十字轴,横轴左边是你不知道的自己,右边是你知道的自己。纵轴上面是别人知道的你,下面是别人不知道的你。

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个图。

右上角,里面是你知道的自己和别人知道的你。你认为自己拥有,别人也认可的那些品质,放在这里,应该有很多很多词。

左上角,那里是你不知道的自己和别人知道的你。樊登有一次讲课说,他一直觉得自己挺随和的,后来他问别人,我是不是个挺刻薄的人啊?他本想着别人会说:你挺随和呀,哪里刻薄了。结果对方说:哎呀这个你就不要在意了,我们都习惯了。

哈哈,这个笑话,就放在这个部分里。

右下角,是你知道的自己和别人不知道的你。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小秘密,没有被人看到,也许你像我一样,身为糙汉子却藏着一颗少女心,身为公职人员居然不务正业地学画画去了。又或者你知道自己其实很脆弱,只是不得已才表现得坚强。这些品质就放在这里。

最后,就是黑乎乎的左下角。你发现了吗?你居然有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

这就是元认知,他告诉了你,你的潜力是无穷的,你永远不知道左下角那里藏着什么。

然而,那些潜力,常常会被我们已知的标签和说明书思维模式所束缚。

我们身处的社会非常在意智力、品格和个性,促使着我们每个人不断向社会印证我们有优秀的智力、品格和个性。但这些品质就像一副牌,关键是看打牌的人如何出牌,牌面只是起点而不是重点。试图让别人相信你手中的顺子是同花顺,最终总会暴露出来的。

-书里两种不同的思维,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下面我用一些表现,告诉你两种思维如何起作用。

某天你参加期中考试,信心满满的你一看成绩,只得了中,你觉得很失望。那天回家的路上,你发现自己的车窗上贴了违停的罚单。你感觉这一天怎么那么背,然后你打电话给好朋友想倾诉一下,谁知好友委婉地拒绝了你…

你怎么想?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

我被抛弃了、我好窝囊、我好失败、我太蠢了,无可救药…

想着想着,你会不会更有我的人生好可悲、没人喜欢我、没人需要我爱我、人生太不公平了,就是场悲剧…等等想法呢?

当你有这种想法时,证明你把发生的事情当做了衡量能力及价值的标尺。

是发生了什么灾难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吗?为什么你会感觉如此彻底的失败呢?

接下来一整天,你都会被这种糟糕的情绪影响,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大吃大喝和发泄,哭泣,摔东西,如此失态…

固化思维如此可怕,直接让你因为几件小事而毁了对自己的认同。

成长思维的人会怎么想呢?

看来这次考试一定有什么地方有问题,我先检查一下,和老师谈谈,按时缴纳罚款,下次更小心些停车了,也许朋友那天有什么事心情也不好吧。

成长思维的人不会因为发生了一些不好玩的事而烦恼,当然这些事没人会想碰到,但他们并不会此下定论,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灰心丧气地发泄,他们只会契而不舍。

正确认识并评估自己,是成长思维的最大特征。

固化思维的人非常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而成长思维的人已经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会被别人的评价轻易影响,他们更关注在这次事情里学到了什么。

仔细想想你或者你看到的人们遇上挫折时的表现,他们是如何让不断地尝试证明自己,并且被别人指出错误时是多么敏感。现在你可以理解他们为何这样了吗?

再想想那些遇到挫折障碍也依然从容不迫解决的人,想想他们是如何做的?

选择哪一种思维方式,权力在你自己手里。

-社会学家们看待这个社会时,他们并不是把人分为强者和弱者,或者成功者与失败者,因为这些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他们会这样分:好学的和不好学的。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区别?

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婴儿们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学步学说话时,无论怎么出丑,旁边的人怎么哈哈大笑,他们都并不在意,不断学习。

然而当他们长大一些,区分了自我评价和别人评价时,有些孩子开始害怕挑战,他们害怕自己因此被证明不够聪明,从此拒绝学习。

他们被固化思维下了一个标签: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的,而聪明是天生的。

就像许多育儿书里告诉我们的那样:不要去夸孩子聪明,而应当表扬他们的努力。原因正是如此。

当你给孩子们贴上“聪明”的标签后,他们就陷入了固化思维,他们会拼命表现证明自己的聪明。但是聪明是不可能一直保持的,这个世界的未知太多太多,他们总会面对挫折和障碍,当他们对自己“聪明”的评价被打碎时,会发生怎样糟糕的事情,我们都见过:考试不顺自杀跳楼,进入新环境后自暴自弃的新闻我们看得还少么?

相反,当我们给孩子们“努力”的标签时,培养的正是他们的成长思维。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他们知道就算错了,也会很快得到纠正,这让他们相信成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他们愿意把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宁愿获得短暂的成就感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足,甚至不惜让成绩岌岌可危。

最终,努力的孩子们都成了好学的人;聪明的孩子们都不再喜欢学习。

这样看来,我们不难发现,成长思维能帮我们把失败这样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变成天赋。

当我们使用固化思维时,面对困难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表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地位岌岌可危,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我们身上时,会感到紧张,被拒绝时会觉得自尊心摇摇欲坠,被否定意味着我们不够聪明,没有能力。

当我们切换到成长思维时,我们会告诉自己我们是个初学者,还在学习,这既是机会,也是锻炼,失败仅仅意味着我们还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固化思维会陷入完美主义不可自拔

单单看起来聪明、有才华还不够,固化思维的人必须让人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当你问别人,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聪明时,使用固化思维的人会这样回答:当我没有犯任何错误时,当我以最快速度完成某事时,当某件事我能轻松完成,别人无从下手时,当我觉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时…他们要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让人们觉得自己独特,优越,希望一切围着他们转。这样的思维让他们停在原地,享受一切。

而使用成长思维的人则是这么说:当某件事情很难,但我经过努力最终做到的时候,当我长期努力解决的难题最终有眉目的时候…对成长思维来说,一时完美并不重要,不断学习成长才最重要。他们明白,自己的成就是艰辛付出的结果,他们也是从普通人通过努力成长起来的,并不是天生比别人强大。这样的思维让他们走在了不断自我拓展的路上。

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成功时,你是个大人物,失败时,你又会怎样呢?

一位著名俄罗斯舞蹈老师有一种独特的挑选学生的方法:学生们在正式入选前要经历一个测试期,老师会仔细观察候选人在受到表扬和批评时的反应,那些积极对待批评,不断更正自己动作的候选人才能获得最终认可。

换句话说,有些学生喜欢练习简单的,早已熟练掌握的动作,有些学生喜欢挑战有难度的动作,老师正是这样把拥有固化思维和成长思维的学生区分开。

面对生活中的比较,我们应该怎么想呢?要么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获得成就感,要么和超过自己的人比,最终受到打击,变得沮丧?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固化思维呢?能不能让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这样不论怎样,相差不远,还有动力,不是么?关注眼下的自己,和关注未来的自己,就是两种思维的巨大分别。

当你对自己说:这很难,但挺有意思。以及明白了说“No”和“Yes,and”的区别时,你就明白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

-在婚姻中,两种思维方式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对婚姻有着刻板印象的人,会觉得对方应该如何如何做,男人应该赚钱,女人就该做家务等等,殊不知这种固化思维将深深地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成长思维在婚姻中,则是相互磨合,接受对方的好,也接受对方的不好,在不断调适中,两个人的关系能升温进步,融合到一起,最后越来越默契。

我说个小故事。

我们家里的马桶到了冬天因为太冷都会配一个马桶垫,是布质的。我爸说,我和我妈妈上完厕所必须把马桶坐垫掀上去。

不然的话,他上厕所就得再掀。他觉得麻烦。

我妈妈每次都照做,但是我那会还小根本不把这话放在心上。

直到后来有一次,我又没有把坐垫掀上去。当天他去厕所看到后也没有掀,直接全部尿在布坐垫上了。是全部,因为整个坐垫前半部分肉眼可见的湿透了。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种事情,我妈妈问他是不是把水打翻在上面了,为什么不换下来,他很无所谓的说出来是自己尿在上面了,当然不能换下来,是为了给我妈妈和我长长记性。

家里的家务都是妈妈在做,钱也是妈妈在赚,我的事也都是妈妈操心。我妈妈因为这个事彻底心寒所以离婚了。

后来,不管我去到谁家里,如果那人家里是坐式的马桶上了厕所后我都会习惯性的把坐垫掀上去。

直到有一次,我们好几个人在一个朋友家里聚餐,我上完厕所出来,我朋友,也就是邀请我们去他家的男生去了厕所后,偷偷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上厕所是不是没有把坐垫掀下来,我当时还一脸莫名其妙地说我当然是掀下来了啊,只是又掀上去了而已。

他笑着说你不用掀上去,他和爸爸每次上完厕所都会把坐垫掀下来的,不然的话妈妈上厕所会很不方便。

当时突然就哭出来了。

-结尾

当你知道自己可以变得更优秀时,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重复证明自己原本有多出色呢?为何隐藏缺点,而不是大胆面对、勇敢克服呢?为什么指望那些只能保护你自尊心的朋友和小伙伴,而不去相信帮助你在挑战面前不断成长的人呢?不断超越自己,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的激情,正是成长思维的精髓。正是这种思维,让人们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也依然能绽放自己。

正如丘吉尔的名言:如果你身在地狱,那就继续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