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煮”对才能保疗效
中药饮片的正确煎煮,对疗效有决定性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不少市民都习惯将中药一股脑倒入砂锅进行熬煮,这种做法其实存在一定的误区。庆阳市中医医院药剂科药剂师焦浩东表示,中药煎煮要因药而异,药品不同,煎煮方法也不同,做对了才能更好保障疗效。
目前大多医院的中药袋上,对煎煮方法的描述都比较类似。“对于具体的饮片煎煮方法缺乏针对性,但因为大夫在开方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等不同,调整药味的多少、剂量的大小,加水量和煎成的药量也不尽相同,故不应完全按照药袋上的要求去做,而应灵活掌握。”焦浩东指出,煎煮中药时最好使用砂锅、搪瓷皿容器,不可用铁器。由于有些药物含有纤维,质地坚硬,如大腹皮、枳壳、茯苓、葛根等,因此在煎煮中药前,应让药物加冷水浸泡至少半小时,待药物泡透后再煮,注意浸泡中药的水一定要淹没药面,这样有利于药的成分浸出。一般中、小剂量的中药(每付不超过12味或≤250g)加水时应以漫过药物1寸左右为宜;对于大剂量的中药(每付超过15味或≥500g)应该以漫过药物2寸左右为宜。
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由于中药饮片体积的不规则性和多样性,在药物煎煮10—15分钟后,应用筷子或其它辅助工具将药物至上而下搅动几遍,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煎煮后的药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在滤出药液后,应再对药渣进行充分挤压,使存留于饮片中的药液充分挤出,而这往往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焦浩东说,枣仁、杏仁、砂仁、苍耳子、贝母等有核的药品,需要先捣碎再煎;磁石、龟板、鳖甲、生石膏等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质地坚硬,应打碎用文火先煎,待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否则就形成了外熟内生的现象,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薄荷、木香、白蔻、沉香、青蒿以及大黄、钩藤等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宜在一般药物煎好前4-5分钟时下,以防止有效成分走散、丧失药效;滑石、车前子、赤石脂、海金沙、青黛等有花粉、细小种子及研未的矿石类药物,宜用纱布或其他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避免煎后药液混浊,还可减少对咽喉和消化道的不良刺激。
再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贵重药物,应切成小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服时再兑入药液内,这样能够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尤其是羚羊角质地坚实,入汤剂时应另煎、久煎(煎3-6次),再将其汁冲服;阿胶、芒硝、鹿角胶等胶质、粘性大且易溶化的药物,服时兑入热的药液中搅匀、化开,或单独加温、溶化后再兑入药液内搅匀,防止煎煮时粘锅、煮焦、粘附它药,影响药效;对于贵重或不耐高热而难溶于水的药物,如三七、朱砂、琥珀、牛黄等需研成粉末后用药液或开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