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互联网产品思考互联网科技

追忆一千零一夜中逝去的十位设计大师!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11人  何鲸洛

早在年前的第二篇推文《2019超级产品,我和未来设计有个约会!》中我们就已经说过:2018是流行告别的一年,它带走了纪梵希、霍金、李敖、高畑勋、樱桃子、金庸和斯坦李。

或许是天堂的精神高度太过匮乏,上帝她老人家大手一挥就有无数人间豪杰羽化成蝶。

当然,精神高度一下子从动漫、武侠、科幻、时尚扩展到作家、宇宙;这摊子铺的太大了,物质建设就难免跟不上节奏,于是,上帝她老人家又开始对人间“垂涎不已”。

Kenneth Jay Lane

肯尼思·杰·莱恩

1930年4月22日~2017年7月20日

2017年7月20日,肯尼思·杰·莱恩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 85 岁。

作为第一个将佩戴珠宝变成一种可以接受的时尚的美国珠宝设计师,莱恩同时还是享乐主义者;他通过大胆地制作人造(fake)珠宝和廉价(junk)珠宝,打造了一个遍布全球的产业。

对于十几岁开始就走上设计之路、在密歇根大学对建筑学有过短暂修习随后转到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莱恩,他的灵感来自许多地方:福尔柯‧迪‧维尔杜拉、让‧施隆伯格和大卫‧韦伯等著名设计师,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英国和欧洲王室以及印度女土邦主的王冠珠宝,以及世界各地市场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产品。

他把这称之为“编辑”——选择合适的思想,并将它们运用到现实之中。

得益于莱恩与社会名媛(奥黛丽‧赫本、伊丽莎白‧泰勒、葛丽泰‧嘉宝、玛格丽特公主、戴安娜王妃等)交好对真正的奢华珠宝有足够的涉猎,他开始改变他那些“人造石头”的颜色,使之更加接近真正的珠宝;更有甚者他开始在德国定制专属于自己的石头。

Azzedine Alaïa

阿瑟丁·阿拉亚

1935年2月26日~2017年11月18日

2017年11月18日,阿瑟丁·阿拉亚因为心脏病发作在巴黎去世,享年 82 岁。

从米歇尔·奥巴马到 Lady Gaga,以反叛精神而闻名阿拉亚重新塑造了女性的形象;他拒不遵从时尚界的规则,认为现有体制破坏了设计师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的艺术表达。

阿拉亚很小就喜欢上了艺术和设计,倾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向世人证明,时尚不仅仅只是服装而已;时装还应该为女性赋权,具有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阿拉亚在突尼斯艺术学院登记报名之后,在一家小服装店工作;通过朋友介绍来到巴黎并未迪奥工作,并因此建立起口碑。

1990年,随着解构极简主义的兴起,阿拉亚的凸显“女性曲线”美学逐渐淡出时尚界,但他并未因为流行趋势而分心。

2007年,阿拉亚公司的多数股权被历峰集团收购,业务得以继续拓展。

至今,铆钉、金属环扣、紧束胸衣和性感蛇皮……这些阿拉亚的设计元素仍不断出现在 Jean Paul Gaultier、DOLCE&GABBANA、Alexander McQueen 甚至 PRADA 的秀台上。

Ivan Chermayeff

伊万·切尔马耶夫

1932年~2017年12月2日

2017年12月2日,伊万·切尔马耶夫在位于曼哈顿的家中辞世,享年85岁。

伊万八岁时,随父亲移居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芝加哥设计学院和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伊万出生于设计世家,他的父亲是生于俄罗斯的英国建筑师SergeChermayeff。

但Ivan选择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平面设计和插图领域做出了成绩;此外,他还编撰了童书绘本,并且在纸艺拼贴和雕塑方面都有涉猎。

1957年,伊万和耶鲁同学汤姆·盖斯马共同创建了Chermayeff & Geismar 设计公司;并在2006年加入第三名以色列裔合伙人萨吉·哈维夫,2013年公司更名为Chermayeff & Geismar &Haviv。

Chermayeff & Geismar &Haviv设计公司整整影响了几代设计师,还曾为包括泛美(Pan Am)、美孚石油(Mobil Oil)、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NBC、PBS、Showtime等客户设计过极具创新力的企业形象,被誉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有生产力的设计机构之一”;并荣获了包括AIGA金奖、插画协会金奖和耶鲁艺术奖章等在内的国际设计奖项。

Ingvar Kamprad

英格瓦·坎普拉德

1926年3月30日~2018年1月29日

2018年1月29日,英格瓦·坎普拉德去世,享年 91 岁。

从最初卖火柴的小贩到如今依旧简朴的全球第四富有的人,坎普拉德被瑞典国王称作是“让瑞典享誉全球的人”。

1943年,坎普拉德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送给他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帮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就这样,宜家(IKEA)诞生了,“I”代表英格瓦,“K”代表坎普拉德,“E”代表艾姆赫特,“A”是自己所在村庄的名字——阿根纳瑞德。

75 年后,宜家集团的 412 家店铺扩展到全球 49 个国家,门店面积平均超过 3.7 万平方米。

虽然坎普拉德本人不是设计师,但他十年如一日的简单、淳朴的生活作风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IKEA的设计观。

在坎普拉德生前推出的5款产品:Lövebacken开启组装家具革命、Ivar搁架是模块化家具的典型、Poem走经典的斯堪的纳维亚风、Billy书柜简洁实用、Klippan沙发方便定制至今依旧畅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宜家的民主设计理念有效的改变了家居的生活品味。

Hubert de Givenchy

于贝尔·德·纪梵希

1927年2月21日~2018年3月10日

2018年3月10日,于贝尔·德·纪梵希去世,享年 91 岁。

很多人对纪梵希的兴趣,大概都起源于赫本《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扮相:拜金女 Holly Golightly 身着纪梵希小黑裙站在清晨的纽约第五大道上,戴一副黑墨镜、一双长手套,珍珠项链在颈边绕了四圈,边吃法棍边往珠宝店橱窗里张望。

而纪梵希设计的时装还出现在不少重要的历史场合:Jacqueline Kennedy 和肯尼迪第一次出访法国,温莎公爵夫人参加爱德华八世的葬礼。

当然,仅仅只是这些还无法代表纪梵希对于整个时尚行业的重要意义;从1952年成立发布第一个高级定制女装系列,到1988年卖给LVMH,再到1995年正式离任创意总监,纪梵希长达43年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微缩的时尚史,它见证了战后巴黎时装屋的黄金时代、60 年代奢侈品在美国的民主化,以及 90 年代以来大公司资本化给一个品牌带来的机遇和风险。

纪梵希独有的“创新和优雅”,对消费者有着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Constance Marguerite Adams

康斯坦斯·玛格丽特·亚当斯

1964年7月16日~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5日,建筑师康斯坦斯·玛格丽特·亚当斯在休斯顿的家中去世,享年 53 岁。

1996 年,在休斯顿面试建筑师工作的时候,亚当斯参观了美国宇航局的约翰逊航天中心,正是这次参观激起了她的好奇心;二十年间,她始终致力于为在空气稀薄的太空中生活的人们设计生活设施。

亚当斯和 NASA 太空设计师克里斯·肯尼迪一起参与了中转居住舱——一个三层的充气式太空舱,连在空间站外面,能够扩大其狭窄空间的设计。

前NASA 的太空建筑师马克·M·科恩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她重新定义了充气式太空舱,把一个就好像是瘪了的轮胎一样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可靠的内部结构。”

亚当斯对未来充满希望,正如她的座右铭:“我们来自火星,只是在努力回家(Originally from Mars, just trying to get home)。”

Charles Harrison

查尔斯·哈里森

1931年9月23日~2018年11 月 29 日

2018年11 月 29 日,哈里森在加州圣克拉丽塔去世,享年 87 岁。

哈里森曾生活在工业设计的黄金年代:当时二战刚刚结束,新兴的富裕家庭渴望买到在自家方形电视机上看到的广告产品。随着市场上大量商品的涌现,设计成了厂商博眼球和销量的关键因素。

在哈里森 1993 年退休前,这名非裔美国人已经成功打破了种族隔阂,成为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 & Company)的首席产品设计师。

1961 年,当西尔斯位于芝加哥的总部聘用哈里森时,他也是该公司首位黑人高管。

在西尔斯,哈里森用灵巧的双手,重新设计了 20 世纪下半叶美国人认为自己需要的众多产品,比如:骑乘式割草机、无绳剃须刀、Dial-O-Matic 食品切割机,而这些仅是为西尔斯设计的 750 多件产品中的一部分。

与哈里森联系最为紧密的产品是三维魔景机,这是虚拟现实显示设备的开山鼻祖。

而让哈里森最自豪的,是他在1963年重新设计了“塑料垃圾桶”:他不仅减轻了垃圾桶的重量、还把垃圾桶变成了长方形,并给产品加上了轮子,这成为了垃圾桶的基本设计。

因为哈里森有诵读困难症,因此他的设计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简单易用。

Florence Knoll Bassett

弗洛朗丝·诺尔·巴赛特

1917年5月24 日~2019年1月25日

2019年1月25日,弗洛朗丝·诺尔·巴赛特在佛罗里达科勒尔盖布尔斯逝世,享年101岁。

弗洛朗丝是德裔美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芬兰建筑师、教师以及建筑师埃罗·沙里宁之父伊利尔·沙里宁的弟子。她与著名的包豪斯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和马歇·布劳耶合作共事。在弗洛朗丝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她深受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影响,一直专注于推动建筑、艺术和实用性在家具和室内设计中的现代主义合并,尤其是将它们应用到办公场所中。

相较于私密的办公室,弗洛朗丝的设计集合了各种元素在内,包括灯光、明亮的色彩、吸音的面料、郁金香花瓣造型的椅子、铬腿的书桌和沙发、椭圆形会议桌,还有更具建筑性而非装饰性的未来派多层室内装潢,其中开放的立式楼梯更是犹如悬浮在空中一般。

1984 年,《纽约时报》后来的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写道:弗洛朗丝“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做得都多,她将现代家具和开放式的布局引入到办公环境中,创造出现代时尚的美国战后办公室设计。”

1961年,弗洛朗丝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工业设计金奖的女性。

1983年,弗洛朗丝荣获罗德岛设计学院颁发的雅典娜奖。

2003年,总统布什授予弗洛朗丝代表国家最高艺术成就奖的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Alessandro Mendini

亚历山德罗·门迪尼

1931年8月16 日~2019年2月18日

2019年2月18日,亚历山德罗·门迪尼在米兰去世,享年 87 岁。

从一只名叫「Anna」的开瓶器(1994年问世),到不不断更新的普鲁斯特手扶椅、汉诺威的车站,再到格罗宁格博物馆,门迪尼横跨多个设计领域,在传奇的一生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1959 年,他从米兰理工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在创立自己的公司前,他为建筑师兼设计师马塞罗·尼佐利工作。

从1970年开始在《Casabella》杂志工作的6年,还一跃成为了意大利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所谓激进设计运动的核心人物。

1980年代,门迪尼在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杂志《Domus》担任主编的几年时间,一样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就有澳大利亚设计师马克·纽森。

1989年,门迪尼与兄弟Francesco创建了门迪尼工作室,完成的第一批建筑设计项目中便有入围「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个建筑」的「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

门迪尼在 2015 年接受英国《地铁报》采访时说:“我认为,在将设计从功能主义和技术性的噩梦中解放出来,并让设计更接近艺术世界方面,米兰运动、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都出现在后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行事方针都带有一种有趣的人类学视角。”

50岁之前,门迪尼锋芒毕露,但是由于过于激进的设计革新理念他一直都未被主流接受。

50岁之后,在德意志制造同盟、包豪斯、黑山学院等努力下,社会对工业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后,门迪尼也终于获得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Karl Lagerfeld 

卡尔·拉格斐

1933年9月10日~2019年2月19日

2019年2月19日,卡尔·拉格斐在巴黎去世,享年 85 岁。

自1965年和1983以来分别担任Fendi以及香奈儿的创意总监,同时创立了自己的时装线;拉格斐就是时尚多语种的化身,能够同时在多个不同品牌的语言间随意切换(更不用说其语言能力本身:他能用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阅读)。

卡尔富有戏剧性的设计理念使Fendi跻身一线高级时装,还在外界普遍不看好香奈儿的时候,成功让品牌复活,使之成为最赚钱的时装品牌之一;虽然个人同名品牌KARL LAGERFELD并没有达到达香奈儿和Fendi那样的高度,但卡尔依旧不缺少死忠。

卡尔·拉格斐每年为Chanel 制作8 个系列的服装,包括成衣和高级时装;为Fendi 制作5 个系列;同时还为他自己的品牌做设计;在80多岁的年纪,当他的大部分同龄人在游艇或庄园中安享退休生活时,他仍保持每年平均设计14个新系列的频率,从高定到高街,还不包括合作款和特殊项目,卡尔的实力可见一斑。

而这也给卡尔冠上了不少昵称:“天才”、“凯撒”或是“被过誉者”。

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在他的代表作《生命的清单》里曾经说“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是在你身体的机能停止运转之时;第二重是在你的身体被运送到坟墓中的时候;第三重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们提及。”

当我们再一次在网络上看见这些设计大师的“讣告”之时,从个体死亡、作品变成遗作到设计风格只能被定性成为一个符号,他们已然经历了三次死亡。

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悲伤,一位又一位大师的从容离去,或许代表着曾经属于他们的时代终结;他们的传说、他们的神作,甚至是他们的天赋都变成了过去;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曾经来过,并且有在付出努力让这个世界慢慢变好来着。

虽然他们依旧走了,但是他们留下的火种,将会被重新点燃。

有没有发现这一群大师大多都出生在1930年代左右,联想到之前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来的工艺美术、新艺术运动、以及制造同盟和包豪斯对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影响,他们刚好接受了艺术和技术融合的思想。

于是,这些大师就开始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改变个体的生活方式;这是一次艺术&技术平衡面对过剩产能的“全面战争”。

而这一阵“革新运动”风潮显然是具有先锋性的时尚圈最容易渗透,然后从科技圈、工作圈慢慢进入平民生活圈;这是从城市包围农村的反向打法。

而这样做的必然原因自然是因为精英阶层和平民的认知差异和消费理念的不同。

所以,产品和设计理念的创新关键不在于你有多好的想法、而在于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PS:

头图作者Behance@Peter Tarka

人物素材@好奇心日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