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改造自我,需不需要儒家的君子之德?(下篇)
下篇 适合这个时代吗?
近年来,“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楼倒倒事件”、“扶摔倒老人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等,像一把把利刃,在中国人本已伤痕累累的躯体上划出一道道触目惊心的道德伤口。不少人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道德危机,道德底线已经被突破了。还有人甚至认为,目前是5000年以来中国人最缺德的时期。陈立旭教授曾指出:“我们今天的道德危机,是“公德”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公德’伦理道德资源,而当代中国社会又是一个迫切需要‘公德’来调节和维系的社会。解决当代中国的道德危机,首先要解决‘公德’的危机。推进当代中国道德建设,首先要推动‘公德’建设。”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当前,人们在日常的公共活动中,无法很好地遵守、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从而导致社会各种乱象丛生,最终出现道德滑坡。那么,在这个样一个因为缺乏“公德”而导致道德危机发生的时代,明显属于“私德”范畴的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德”能否适合这个时代呢?
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任何的公共之意都是由众多个体所组合而来,公共之德自然取决于个体之德。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不难推导出:公德的水准怎样,应当取决于私德的水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很高的私德,都能以私德之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社会的公德水准会很差吗?答案是不言自喻的了。由此可见,个体道德水准直接决定了整个道德的水准。从这个层面观之,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德应当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因为,君子之德是对个体品德、修养、作风、习惯等多方面的自我约束,是个人生活中处理亲缘、姻亲、邻里、朋友等关系的道德规范,当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这个时代也就能回归一种有序和稳定,也就不会出现道德危机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君子之德”以提升每个人的“私德”,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德”呢?我想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一是让官员拥有“君子之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曾说过:“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习近平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也说:“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如果要想治理好,达到稳定和谐,就必须抓好“吏治”。《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让所有的官员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掌握“仁、知、勇”,真心对待百姓之事,明白为官之道,勇于担当责任,那么,这些官员才能做出公允的决策,才能令老百姓信服,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清气正,和谐安定。
二是让行业者拥有“君子之德”。社会从业者各行各业,行业之风的好坏取决于其间的从业者。“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是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君子之德之于每个从业者,就是需要从自身出发,遵照“仁、知、勇”三德,进行自我约束。首先,应当本着仁爱之心,对待你所服务的每个人。孔子认为,行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其次,应当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出来,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每个从业者,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不伪造,不虚假,凭着自己的真学实干,为行业做出贡献。如果不能本着这种求实的精神,就会虚言虚行,给他人造成损害,也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危害。最后,应当用于承担行业责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作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对得起良心。这无外乎就是要求君子应当勇于担当君子之责。
三是让每个人将“君子之德”化为自觉之行为。道德作用于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需要一些方式方法的。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但因此却忽视了“养”。在道德教化的过程之中,“教”是教人以伦理规则,使人懂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养”则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人而言总是外在的,人们遵守行为规范不是出于内在的自觉,而是出于外在的强迫。因为如果违背这些规范,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这种做法只能导致孔子所称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结果。人们可以遵守这些规范,但如果没有羞耻之心,没有“养”,人们就会千方百计逃避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精心寻找法律与道德的空白与漏洞。因此,真正要让每个人具有君子之德,就应当从“养”出发,真正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家园,让“仁、知、勇”三德成为每个人的内心信仰,同时,辅之以时代的需求,建立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让没个人都能真正自觉地维护和践行。
尽管当前强调法治,但我们都知道法律不是万能的,防止与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犯罪。除了法律之外,我们应当检讨我们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而不应当把人只当做”小人”,应当真正把人当做人。我们应当进行自我改造,在尊重每个个体的前提下,强调每个人的内在精神培养,强调每个人的人格的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将每个人当成君子,应当采取办法使更多的人成为君子。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现代社会呼吁新型君子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