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读中国史》100|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4
第47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4
上次我们读到缅甸,因为面子问题奏响了了第二次英缅战争的一个小小的前奏。其实与这个相比,英国人更难以忍受的是缅甸人试图推翻《扬达波条约》。
东方民族对条约的尊重往往并不坚定。咸丰君臣在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时,曾明确宣称签署条约不过是为了退兵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负责谈判的大臣桂良也对皇帝说,签约只不过是假借谈判,把洋人打发走了事。所以外国人走了之后,随时可以推翻。
桂良说:“如今我们和洋人谈的这个条约,皇帝您别当真,这只不过是咱们哄他们退兵的招数。等他们走了,您就假装治我们的罪,说我们谈判时没听从您的指示擅自签约,这样条约不是一下子就变废纸了吗?”真是太荒唐可笑了。
无独有偶,缅甸人竟然也这样认为——已经签订的条约是随时可以翻脸不承认的。
1837年年初,孟既国王被他的弟弟孟坑发动政变推翻。孟坑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扬达波条约》无效。理由呢?很简单,新官不理旧账,这个条约不是他签的。
这种态度当然是英国人难以接受的。第二次英缅战争终于爆发,战争结果是缅甸半年之内就丧失了大片国土。1852年年底,英国单方面宣布吞并下缅甸,将其一半国土吞入口中。
第二次英缅战争之后不久登基的曼同王,是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国王。为了保住缅甸的"球籍",他在国内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缅甸的改单不够,完全达不到扭转缅甸国运的程度。更何况缅英双方在此时又因鞋子问题而宣布断交,这再一次让缅甸国势落入危险之中。
和中国一样,缅甸的外交史上,礼仪之争也漫长而激烈。中国和外国的争执是三跪九叩,而缅甸人争执的主要焦点是鞋子问题。
鞋子在东南亚国家通常被视为不洁之物,缅甸人要求英国人见缅甸国王时必须先脱鞋,然后跪拜。然而1830年来到缅甸的白尼却拒绝这样做。
如同马嘎尔尼觐见乾隆前与中国方面为行礼争执了一个月一样,英缅双方为脱鞋这件事争执了将近两个月,最后达成妥协,缅甸方面允许白尼可以走到宫殿的台阶前面再脱鞋。
在曼同王统治时期,双方因为鞋子问题又起争执。“1873年英国威尔斯亲王到达印度。缅甸大使晋见时穿着靴子,坐在椅子上。随后,英国提出,今后英国大使晋见缅王时不再脱靴子;从此曼同王再不见英国使臣。”
这件事导致英缅断绝了外交关系,不再有沟通的渠道,双方关系越来越恶化,不久终于发生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并以缅甸的完全失败而告终。从此缅甸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不复存在,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晚清中国的对外反应并不是独有的,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上,也能找到很多例子。
这些时代的局限性,隔着漫长的时光,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多么可笑呀。不知道若干年后的后人,看今天我们的作为又会是怎样的感想呢?想想真是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