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6-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鱼朋朋

本人,年芳二四,护理本科毕业,虽初出茅庐,但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培训起,一直脚踏实地,勤学好问,不抱怨,不迟到,为吾之白衣天使之梦不懈努力,然,吾愈前行,愈感受到护理之职的不易,现总结如下:

其一“不容易”:理想遭怀疑,职业受歧视。

有一次,我在网上无意间加了一个好友,就和他随便聊了几句。

网友:能否透露一下,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我是学护理的

网友:额,那一定是当初发挥不好,才选得了这个专业吧......

我竟无言以对。原来在别人眼中,白衣天使都是学渣。

像这样的对话不知发生了多少次,以至于现在只要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都会犹豫半天到底要不要告诉他。

其二“不容易”:论资排辈观念强,何时才能把话讲。

就拿我自己的切亲身经历来讲,无论是在实习还是规培期间,我都被这种论资排辈的观念深深困扰着。诚然,资历老的护士在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她们能做到沉着应战,有很好的应变能力,这也是我们年轻护士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刚入职的新人,一定要完全听从老护士的话,而不能有丝毫质疑?

记得有一次一病人的指脉氧测不出,我看她手上涂着厚厚的指甲油,便向我的带教老师反映,谁知,她立马否定我的猜测,硬说是指脉氧仪器出了故障,让我换个新的,结果,换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指脉氧依然测不出。最后我私自决定指脉氧夹到她的脚趾上,这才测了出来。之后,我还特地上网百度了一下,结果证明我是对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要说明自己有多厉害,只是想表达个人的观点,前辈,传统技艺要发扬,推陈出新不可弃,你们要培养的不是复制品,而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否则,何谈护理的未来很光明。

其三“不容易”:护理队伍素质弱,工资福利待遇差。

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护理教育方面的投入,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的医院甚至提出“只招护理本科生”的招聘条件,但这也只是惊鸿一瞥,改变不了护理队伍素质弱的现状。那原因是什么?

就拿我的大学为例,我们班将近三百人,毕业后十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十分之三的同学选择转行(本身对护理不感兴趣,只想混个毕业证),还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被各大医院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成了无业游民,剩下的一半人虽已找到工作,但很多都在抱怨医院待遇差,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总之,我个人以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物质水平满足不了精神需要。

其四“不容易”:白班夜班三班倒,怀孕还得算日子。

记得我在某科室实习的时候,某天晨会上,护士长一本正经地宣布:“以后你们准备生娃的时候,一定要商量商量,别挤一块儿,要不科室人手不够......”。我第一次听说怀孕还要“商量商量”,还以为怀疑自己听力有问题了。后来司空见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可是,如果科室人员富余,又怎么会出现人手不够?

其五“不容易”:八月十五月儿圆,明月何时照我还。

那天我刚到监护室轮转,还不清楚监护室的制度。所以当5床的家属告诉我,他的父亲明天要手术,而他远在千里的母亲特别想探视父亲,问我可不可以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爽快地回答,“嗯,可以”。结果第二天当儿子搀着年迈的母亲出现在监护室门口时,我却只能告诉他们,监护室不留陪人,不准探视。我看到那位年迈的母亲眼圈红了,我开始责怪自己。然后我跑去问带我的教员,就不能破例一次吗?教员沉默了一会儿,说让我推把轮椅给5床的爷爷,让他们在门口见一面。我当时特兴奋,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似的。

可是当我返回来的时候,竟然看到教员流泪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教员的儿子生日,但她却不能陪在儿子身边...

我也想到了我的远在千里的父母,我竟有一种想要逃离这里的冲动,我只要想到以后和父母相聚的时刻少之又少,就会有一张种深深的负罪感。可是如果我们的假期充裕,有怎会忍受别离之苦?

遂,此五不易为吾肺腑之言,另恕吾直言,吾以为若要破解此五不易,需诸位院长主任,做到以下几项:

其一,本质上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院长主任可以左右的,要不怎么会提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成效。

其二,强烈建议各位院长在本院设立图书馆,既可以促进医务工作者学习上进,又可以打造文化名院。

其三,改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我们不必崇洋媚外,模仿外资医院,建个咖啡厅什么的,但最起码不逊色于他们,一味地催人干活,却不知道温暖人心,怎么让人舍命追随?

其四,申请一个专属于医务人员的节日,在这一天免费为医务人员的父母亲人体检,或者举办其它有意义的活动。

此为吾绞尽脑汁之策,采纳或否定,吾不敢有半点微言。

最后,我还是特别想呼喊一句,护理,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