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奶蜜盐》读书随笔(2)

2023-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和善且坚定

文/杜春娜

“奶”就是——爱。

这是生命的本能需求,是孩子充足的原始动力。

一个带着爱意满满的妈妈告诉孩子“我爱你。”这是张老师想告诉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第一个核心。

孩子有了原动力,还要有助力。这个助力器就是——蜜。

“蜜”是什么呢?

一看到这个字,我们一定会想到“甜甜的”“幸福的”。

是的,可是孩子一生下来先哇哇啼哭,还有什么“人生本苦,唯有自渡”,这告诉我们生命的列车没有一帆风顺。生死离别,爱恨情仇,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漫长的生命怎能少了“蜜”的补给呢?

那到底怎样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呢?

张老师在书中的这个观点,我特别认同: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要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拥有前者观点的父母,已经把“苦”倒进了孩子的嘴里,进而流到胃里,扎根孩子的心里。因为一旦拥有这样的思想,父母就会给孩子设计要上的学校、要穿的衣服、甚至外出时的每一句话,长大后所学的专业去的城市,谈对象的时候要根据父母设置的标准,这是赤裸裸的控制、包办、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没有自己,就像是木偶、行尸走肉般、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完全操控在父母的手里,自己什么都没得选,不能做主、他们的意义就是听话、照做、完成父母的一个又一个目标,为完成父母的使命而活,直到最后发现自己活成了一个“空心人”。这样的人生何谈甜蜜和幸福?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既无法代替,也无法设计,孩子虽然是我们生养的,但他们究竟还是自己,是生命独立的个体,他们是经由我们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思想,有兴趣,有梦想,有自己的使命。当父母有这样认知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是对孩子了解,尊重,允许孩子去探索,找到自己的兴趣,最终成为自己的样子。

所以父母的认知决定孩子的未来。

了解孩子

1.孩子的世界,要慢慢来

张老师在书中强调,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慢的过程,父母必须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而不是要总想着去改变、调整它。

英国的一个机构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证明,孩子在16岁之前,基本上没有没有自我改正错误的能力,因此他们才会不断的犯错误,甚至不断的重复一个在父母看来极容易改正的错误。

可是反观我们,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往往夸大其词:孩子玩几次手机,就认为孩子没救了;考试失败了,就紧张的不让孩子出去玩,恶补试卷;这样,带来的后果因不被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孩子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宝贵的体验,在体验中丰盈着孩子的生命,积累着经验,如果是小的错误,我们其实可以忍住,不予理会,孩子在自然后果中反倒能吸取教训,如果是需要我们引导的,我们不妨找个时机,身体力行,恰当引导。

很多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其实,我们忘记了: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教育孩子,真的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不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