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斗笠
今天我想说说斗笠。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如若说起我的童年,也许别人会觉得我是70年代的人。童年时代并不富裕,但也未觉匮乏。那时的口号是奔“小康”。
小时候的房子是土屋,只有一层拔地而起。房顶是黑色的瓦片,每家屋顶上在黑色的瓦片之间会有两三块透明的玻璃瓦片用来采光。雨天,也许屋顶会漏雨,所以平日没下雨时会定期“上房揭瓦”——将瓦片重新一块叠一块排列整齐,这就是庄稼人的“未雨绸缪”。屋顶有屋脊。窗是木头做的,门也是木头做的。
家家土屋排列整齐,就像小时候的教室,两边课桌靠墙,中间两列靠在一起,形成两个走道,土屋也井然有序,村子里因此有两条长长的小巷,从村前到村后。
夏天,小巷是纳凉的天堂,因为有穿透风;而雨天就是小朋友的乐园。雨水跌落屋檐,汇成小溪,从高一点的村后穿过小巷流向村前,再从村前的石阶拾级而下流向村前的稻田。小朋友就在这小溪里垒坝,被雨水冲刷的沙子异常细腻,小脚丫子踩上去软绵绵的,当然这是夏天,冬天会穿上雨靴,天气再冷也阻止不了儿时对泥土和雨水的热情。
小时候雨伞是个好东西,那时难得一见折叠伞。长长的雨伞,尖尖的头,弯弯的钩,黑色油伞已少见,弥足珍贵。小小时候,一家人人手一把伞是一件奢侈的事,但是斗笠异常便宜。
斗笠&手艺人斗笠是竹子做的,手艺人将中空的竹子庖丁解牛一样劈成粗细不一的薄片,大家习惯叫它“篾”,长长的篾在手中跳动,最后就成了各种竹制用品,有簸箕、筛子、箩筐、竹席等,当然还有斗笠。
有了斗笠,大家解放了双手,因为斗笠戴在头上就行,如果再披上一件蓑衣或者雨衣哪怕塑料袋,保准不会被雨淋着。有了斗笠雨天两手照样可以干农活,插秧种菜啊什么的,不会错过最佳播种时节。
斗笠解放了双手童年时代是一个用石灰水在墙上写语录的年代,比如“老大是男孩,一生不能怀!”、“热天服三株(口服液),心里好舒服!”等等之类。通讯不够发达。每到下雨天,家长就会去学校给孩子送雨具,尤其是特别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怜爱的,生怕淋到一滴雨。
记忆中父母从未给我们姐弟几个送过雨具,有的话,也是让邻居顺道带过来。童年的生活教会我不能过多依赖,懂得有备无患。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雨来啦!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得清。 风来啦!雨来啦! 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雨,只赶上洗洗斗笠。 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金黄的大斗笠下遮着笑,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我庆幸自己有一个斗笠装点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