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而忧伤的土地上沉思——初读《沙乡的沉思》感想
“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言论自由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2012年的初春,此时还是寒意料峭。越冬的小麦无声无息地睡着,大沽河岸边的蒲草和芦苇还没发出细嫩的绿芽,显出古老的枯黄色,远远望去,苍茫一片。河岸上的棉槐,倔强地丛生着,一点也没显露出畏寒的样子。此时,我正在读利奥波德的《沙乡的沉思》。在头几年,我满脑子尽是这样的事:要买的那所房子又涨了多少钱?村子后面的小山被采伐者是不是被挖得千疮百孔?代步的那辆老雪佛兰牌汽车的性价比如何?老家的大沽河又断水了又污染了吗?在河道里偷采沙是不是快把绵长的河岸挖空了?家乡河套原上的还能不能看到野兔、野雁、灰鹤这样的小动物?
每当我逢着周末回老家,清早去大沽河河岸遛达,闻着清新的空气,走在寂静的乡村小路上的时候,我就为我的眼睛和心情祈福,这一种宁静和安祥,希望她能保持的长久一点。就好像我读一本书的时候,老是把书里的一些场景和我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想着把某一段和现实对号入座,那作品是现实的翻版一样。读《沙乡的沉思》就有这样一种心态,总是把20世纪初的康斯威星的沙乡和亟待保护的可爱的家乡比来比去。
接触到《沙乡的沉思》是2011年的十月份。国庆节前,我接到青岛大学浮山讲堂的策划主持人卢文丽老师的信息,告知我浮山讲堂将组织一场名为“土地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传记影片《绿光》鉴赏会”,欢迎岛城市民参加观赏。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特别是作为一名“浮山讲堂”的忠实听众,10月9号晚上,我在青大学术交流中心博学厅里,和几百名莘莘学子一起,观看了这部第一次在中国国内首映的影片。《绿光》是由利奥波德基金会、人类与自然中心以及美国林务局共同拍摄的传记影片,描述了利奥波德的生活和经历,复原了利奥波德对于人类面对21世纪生态挑战的土地伦理观。美国历史学家苏珊福莱德教授是利奥波德基金会主席,此次担任了《绿光》的放映者和鉴赏者。
观看《绿光》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既感叹于影片唯美精致的画面,宏伟大气的航拍场面,感慨影片中人物众多的受访者对利奥波德的追思忆念,又感动于利奥波德91岁的女儿,还在继续着父辈的事业,终其一生,在美丽的康斯威星的沙乡土地上,以虔诚的心,尽着环境保护的责任。
主办单位青岛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计的《绿光》鉴赏会门票很有深意:暗绿色的深沉的背景下,美丽而忧郁的地球在太空中升起,火红的霞光充满着希望,映着丛丛顽强生长的植物,近处,一位老者正依石而坐,面对着空灵的天空和原野,静静地沉思。
《绿光》放映结束后,我立即购买了青岛大学侯文蕙教授译的《沙乡的沉思》。这本书在床头上,每天都能看到,每天都会细细地读一段书中优美的文字。《绿光》鉴赏会的门票一直放在《沙乡的沉思》书中,就像作者在身边一样。在《像山那样思考》中,利奥波德这样写道:“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令人心悸的冷冷的绿光,既是作者传记片的片名,也永远呈现在我的脑海里。
《沙乡的沉思》的作者是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著名的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利奥波德用其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部关于土地的著作。作品与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被誉为美国环保主义的圣经。
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沙乡的年鉴”,作者用诗一般的言语,给我们展现了沙乡一个荒弃的农场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景象,形成了一幅生命交响的图景。第二部分是“随笔—这儿和那儿”,作者以一个哲学家的思维,剖析了自己的思想,引领读者以整体观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第三部分是“结论”,是作者论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文章,在这一部分,利奥波德形成了他的著名的“土地伦理观”—“人应当改变他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而成为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
初读《沙乡的沉思》,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几百种动植物的描写。令我羞愧的是,除了我们常见到和常听到过的诸如大雁、苍鹰、棕熊、铁杉、冬青等动植物名以外,“隐士夜鸫、靛蓝彩鹀、红翅黑鹂……”等太多太多陌生的名字,连听也没听过,而这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利奥波德在贫瘠的沙乡一点一滴观察森林和草原所记录下来的,是最平常的知识。这些动物和植物,有很多也在我的家乡—美丽的河套原一望无际的湿地上栖息过,生活过。只是,我们现在对土地和大自然的破坏,让原本也在家乡出现的这些生灵渐渐远去了,消失了。
利奥波德在作品第一部分“六月:桤树岔—钓鱼叙事曲”这样说道:“我们和鱼多么相似:准备着,并且是急切地抓住那不论是什么样的、由周围的某种风抖落到时间长河上的新事物!而当我们发现那表面上是那样美妙的佳肴中包含着让你上当的鱼钩时,我们又是多么后悔自己的鲁莽!”《沙乡的沉思》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作者目睹了美国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而导致的扩张城市、污染环境、破坏森林、围杀动物、清除稀少的植物等令人愤慨的无知行为,为之深深忧虑,这种挽歌一样的、有预见性的、我们应该从中受益和借鉴的言语,不正是应对着当下我们这个国度正在无知地实施着的对土地,对自然的恶劣行为吗?
如今,我们正在重复着昨天美国的故事。我们会不会万劫不复,会不会凤凰涅磐?我不知。我的乡村要消失了。我不能固守落后,只希望我们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别失去燕鸣柳飞,别失去我们的青山和溪流。我们,只是土地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和公民。
在美丽而忧伤的土地上沉思——初读《沙乡的沉思》感想 在美丽而忧伤的土地上沉思——初读《沙乡的沉思》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