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3

2024-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日月心语1

昨日激情还未消退,晚饭后又出门散步,虽然这一次比昨天多了两千步,但腿还是那么沉,肚子还是那样翩翩。有了昨天的经历,五颜六色的彩灯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一路上更多的是思考。

今天思考最多的就是学校的养正哲学。领导安排的初七完成的作业还没着落,随着时间的慢慢接近,注意力也慢慢的转向如何完成作业。

作业的题目是结合李教授的建议选取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过程的养正教育研究”。这也是新学校正在建构实施的学校文化体系。给予这个题目,首先设定了文章内容的四部分,一是内容概要;二是主要做法与创新举措;三是实施成效;四是主要经验与推广价值。然而,在撰写具体内容时候确遇到一系列问题与思考。

文章的题目核心词是“养正”。做为学校的教育哲学,他的源自于多年工作的实践总结,特别是自2016年,倡导并实施“好习惯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实施路径确立为生活路径,让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习活动都以生活为载体,把生活做为学习大情境。让学生站在生活的正中央,让学习在生活中真实发生。六年下来,孩子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2年,工作需要,来到一所新学校,自己在思索办学理念的同时,总结梳理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办学思想,提出“养正”教育哲学和“好习惯,好人生”的办学理念。重新定位了学校的培养目标“致良知,立雅行,存大美,求至善的十小少年”,提炼出“致知致行,至善至美”的双致校风,和“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的教风以及“学思行合一,真善美同习”的学风。体现出了实践性学习与整体发展观。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展现出了“正己化人,明德天下”的学校精神。完成了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的提炼与梳理。

但是,学校的文化体系做为一项成果来呈现,似乎还有许多没有想明白的。一是,做为“养正”,即为教育哲学,又为提炼出来的成果。用什么方式呈现,如何阐述。二是,养正做为成果,与育人目标、与学校精神的前后关联是什么,先后关系如何定位。三是,作为实施的路径的办学理念以及三风一训,如何落实养正的哲学,如何能体现在校园的一人一物,一角一落。四是,做为养正哲学显性的主要载体,养正课程如何设置,如何体现他的全面性和整体观,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五是,作为养正课程的实施原则:“教学生活化,思维可视化,习惯日常化,活动全员化”。他们的表达形式有哪些,有多少能落地,如何落地。六是,既然是成果,他的实效性体现在哪里,是学生还是教师、是素养还是社会认可度等等,怎么能体现出他的价值,如何推广等等。

面对诸多思考,越来越觉得没有头绪,也许到了一个瓶颈,也许是山重水复之时,也许这就是成长。把这些问题闹明白,非一朝一日之功,它需要实践的验证,更需要大家的智慧。思索还在继续,成长还在继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