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亦有情|那些年我们吃过的元宵
元宵佳节快到了,我盘算着又可以吃到我那心心念念的糯米芝麻元宵了,而且吃的途径很多。比如自家酒店的食堂一定会在当天煮上很多,让大家吃个够。比如自己可以到朋友家去开个小灶,专门煮自己爱吃的种类。再比如去姑姑家串门儿的时候,也肯定会有这一道。不管去哪儿,应节应景总会弄一碗元宵吃的,糯米的粘、花生的香甜,入口就满足了,再把热气腾腾的汤就着喝下去,这个节才算圆满,也算是这一年的真正开始。倘若因某些原因没有吃到,就会觉得缺点什么似的。
事实上,现在是天天可以吃到的。超市里长年可以买到,偶尔会买来当夜宵吃,但吃的时候仍然是过年的感觉,家人在身边的感觉。
身为80后一代,算是见证中国发展的一代,从母亲口中得知的小时候的贫困,还可以了解到从土地公有到承包所有制的天壤之别。从只有过年才称几斤肉,到如今餐餐都是各样丰盛的肉类与蔬菜,这其中的变化实在让人感叹。“筷夹江湖诡谲变,口嚼冷暖世间情”,吃从来都是生活变迁、情感变迁的见证。说起来,我与爸妈一起在元宵佳节吃元宵,却早已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刚记事起,我们吃的元宵是小个儿的,据说这种叫汤圆,奶奶在街上做摊煎饼的生意,手头宽裕些,便常会接济我们,这时便会送一两斤小汤圆。每到节时,集市上都有许多露天摊位现做现卖,用秤称的。外面是不规则的圆形,江米面滚成的,馅嘛有什么青丝玫瑰、花生五仁、红糖、冰糖,倒跟月饼有些相似,后来逐渐出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馅,据说是水果馅,里面有紫色、绿色、橙色等颜色,但也甜而不腻,汤尤其好喝。因为汤圆外面的江米粉落入汤中,使汤变得粘稠,与汤圆融合在一起,滑润而富有香气。“原汤化原食”,自然要喝一碗的。
上中学后,假期的长度往往不能持续到元宵节,傍晚在寄宿的学校里,听着外面的鞭炮声,看着窗口一闪一闪的焰火的光亮,心里最不是滋味,可是也无可奈何,那时候的学校条件很差,面条尚且不能完全做熟,更不要提煮元宵吃了。能够再次吃到元宵是工作以后的事,因为不能等到元宵节便要开工,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元宵,便提前到家里的小卖部买了元宵,我们当时看到还很惊奇:这元宵怎么这么大,而且还是紫黑色的?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黑糯米芝麻元宵,馅很足,煮熟之后有鸡蛋那么大,咬一口,芝麻混合着糖流出来,非常香甜好吃。自此,节前吃元宵便成了我家的惯例,其实也是觉得只要家人在一起吃元宵,即便不到节,也是团圆了。
虽然如今奶奶已经过世,再也不会给我们送元宵;虽然也早已不需要别人接济才能吃到,但是它在我的印象中,却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节庆美食,与我吃元宵的人也一定是极好的朋友或者亲人。所以,如果有人能坐在一起吃元宵,那我想,这些人之间一定有着非常亲近的关系,这与中秋赏月吃月饼、端午佳节吃粽子都是一样的,吃不是最重要的,吃的是那份剪不断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