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艰辛

从一次误诊讲起

2020-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无奈是多情
隆尧魔鬼城

    单位让讲课,做培训。我想了很久,决定从一次误诊讲起。在从医这数十年里,我见过前辈的误诊,自己也有过误诊。每当回忆起这些误诊病例,莫不刻骨铭心。因为误诊会导致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医生,误诊是医患纠纷的起源、是耻辱、是不愿意揭起的伤疤。但是,通过误诊,我发现对于误诊的疾病,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难以忘怀。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又曾遇见过类似病例,没有再次犯错。我想一是知耻而后勇,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二是由于刻骨铭心,而学的认真、透彻。所以,借此机会,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同事们能有所得,遇到同样的情况不再犯类似错误。

    这例患者是1992年来就诊的,资料如下:患者、女、35岁、月经规律、育有二女一子、务农、身体素健,近日以咳嗽、低热、盗汗前来就诊。临床医生接诊后,测体温38度5,血压正常,脉搏80。开血常规及胸片检查。

    胸片发现左侧中等量胸水,询问无结核病史。出报告:左下胸膜炎、胸腔积液。建议复查。

    血常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略高,又开了血沉。结果是血沉40。

    临床以胸膜炎、胸腔积液、(可疑结核性)收入院。当时结核病不象现在,没有免费治疗。条件也差,结核菌素实验好像都不能做,更不要说CT。

    经过7天的抗结核及胸穿引流治疗,患者低热消失,咳嗽减轻,复查胸片,胸水明显减少。患者要求出院,遂拿口服药出院。一月后,患者再次以同样症状来院就诊,拍片复查,发现胸水增至中等量,后临床按结核性胸膜炎,收入院治疗,七日后再次好转出院。

    患者第三次来,是三、四个月后,胸片复查,除发现胸水较前增多外、于中、下纵膈两侧出现条带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清晰。临床开了B超,并且陪同检查,怀疑是结核性胸膜炎反复造成纵膈积液。当时B超检查,我认为以当年的黑白B超,来看纵膈,加上肺内空气的干扰,应该是很困难的。但最终,B超还是做出了液性回声,考虑纵膈积液的诊断。

    临床说:“我觉得是纵膈积液没错。和看看是不是纵膈积液。还有什么都不说,就让超声看,结果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次收入院治疗,效果很差,低热、咳嗽、胸水难以缓解及好转。在患者要求下,转去石家庄国际和平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再次见到患者家属是一个多月后,患者已经放弃治疗,在家等死。当时就是这个条件,有钱也治不了,更不要说没钱。当时患者家属是来拿止痛药的,他拿着厚厚一叠片子,我接过来,一一详细观看。有刚开始的,有平片、有断层(当时一种摄影方法,用来代替ct。)、有CT。从CT片可以清晰看到,那里是什么纵膈积液,分明是纵膈型肺癌。回头再看患者第一次胸片,确实看不到。但第二次已经隐约可见,纯属漏诊。第三次就不用说了,十分显著。只是到了此刻,脑子仍然在思维固势中徘徊,就没有想到恶性病变。当然,那是我第一次见纵膈型肺癌。

    总结经验教训:一要突破思维定式。教科书学过,想到肺癌,就是分叶、毛刺、软组织肿块、不规则浸润、什么兔耳征、胸膜牵涉征等等名词、影像,记得滚瓜烂熟。此次误诊才知道,有些肺癌不是明明白白长在肺里、清清亮亮让你看的。纵膈型肺癌只是其中一种较难诊断的,由于与纵膈密度差不多,平片难以分辨,不仔细观察,很容易漏诊。还有炎性肺癌,跟肺炎、结核类似。还有的肺癌起自结核灶,早期也很难分辨。

    第二个教训,就是影像科医生一定要重视临床,但不能一味附合临床。

    第三:回望患者,对于问诊做的很不细致。患者咳嗽,但没有详细询问及观察是什么性质的咳嗽。患者刚开始,是刺激性咳嗽,后来转为金属腔调的阵发性痉咳。用患者的话说是:“一阵阵的,止都止不住。”

    还有发热,发热并不是炎症、结核所独有。肺癌也常有发热、表现为低热、盗汗。至于血常规,也同样会有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升高,因为常伴有阻塞性炎症。而这些全被当做炎症忽略掉。

    还有年龄,患者比较年轻,就老是往结核上思索。

    从这例误诊总结出几个要点:一是询问临床症状、病史要详细,要反复询问,抓住重点。比如咳嗽的性质。

    二是除了胸片,还要注重听诊,在和平医院,有个放射科老主任会随身带听诊器,在胸片看到片影,即在片影所属区域听诊。炎症、癌症、积液会有不同反馈。

    三是要重视反指征,所谓反指征,就是在诊断某一疾病的时候,出现的不符合此病种的各种症状及征象,涵盖临床及辅助检查。比如诊断此患者胸膜炎,阵发性痉咳就是反指征。

    四是治疗后的复查,一定要熟知临床用药,这个患者开始为什么经过治疗可以好转呢?因为抗炎、抗结核治疗也可以减轻肺癌的症状。更何况,当时临床还使用了激素冲击疗法。这个激素冲击疗法,不仅对炎症,对于癌症也是有治疗效果的。我们所忽略的,恰恰是是肺癌最大的特点:难以控制、迅速发展。

    这是我从医历程中的一个教训,总结出的经验,对于我有难忘的警示作用。对于诸位学历、水平都很高的同仁们来说,可能不值一晒。但我还是希望分享当初之所得、抛砖引玉,希望下次能听到同仁们的肺腑之言与经验之谈,当然,不仅仅是误诊。

    谢谢大家听我啰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