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之声:艺术终归是来源于生活
当时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我在我2024年的规划里把认真写歌词这件事列到我的规划里去了。读诗歌对于歌词找灵感和习惯韵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所以选择了读《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这本书来读。
一开始是为了给创作找点灵感,但是读完发现这本书专业度确实有点高,当一本文化类史书来看待可能更加合适。书中从四大板块来讲述民歌历史演变,分别为民歌的形制、民歌的内容、民歌词藻特性和民歌库来讲述了近现代民歌的演变。
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民歌集锦,没想到更多的是对于民歌演变历史和其中文化的解析。但是想要真的完全读懂这本书对于本身对民歌的了解度还是需要一定要求的,总归而言,这本书更多的还是适合在文化领域这个板块相对专业的人研读收获才能更多。这书中对于民歌牌调的讲述我还是基本看不太懂,有点过于专业,但是读完书中对于民歌本身的解释还是能顺带理解一下里面牌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观风俗,知薄厚”,民歌俗曲是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特定时代的诸多景象,在民歌俗曲中均有生动的反映。说白了历史长河中的人性从未改变过,我们的创作都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特点。从过去到现在,每一个创作人在做的都是“追热点”,根据当时的大环境进行创作。因此,对于一些深入研究某个阶段特定历史文化的学者来说,研究当时的民歌俗曲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
最有意思的是,在民歌俗曲的体量中,排名第一的题材是婚恋情感,排名也相当靠前的是青楼艳曲。除了追热点以外,每一个创作者不可避免且最爱创作的类目依旧是情感。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从我们的生活鸟瞰来看,确实从始至终感兴趣的话题都非常专一。
当然书中也会有大量的对于历史名事的重构(比如大量重构的金瓶梅和水浒传,过去的人和现代人连感兴趣的内容都如出一辙),从历史内容的重构我们也可以通过平民百姓的眼睛里看到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历史典故的评价,从而让我们拓宽看待历史的视角。
同时,作为民歌俗曲,值得一提的就是方言的使用。与官家正统领域流出的文学作品相比,民歌俗曲在用词架构上显得不那么高级,但是却因为更加丰富的地方特点和充满着创作者个人色彩让民歌俗曲的创作具备正统文学不具备的色彩。
就像我们读书,应该多读书,广泛的读书,只有读得足够多、足够广,我们才能够在比较和思考中对于哪些好、哪些不好有着属于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件事我在这本书里也能够看出端倪,很多文学大家对于读这种民歌俗曲是极感兴趣的(比如书中提到了胡适对于民歌俗曲作品的小评)。广泛的阅读才能够让我们的思维不拘泥于一事一物,可以更好地从单一思维中跳脱出来,培养思辨能力。
最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禁毁书”板块,作为一个写段子的创作人,感觉自己的创作环境与过去相比还是幸福得多。现在最多写完了因为不上台面只能偷偷摸摸地说,但是过去一旦被发现,在环境紧张的年代,那可就是流放杀头的大罪。书中对于被禁内容有过这么一段叙述,为笼络听众,获得赏钱,听众要求荤,艺人为谋生计,唯有迎合,难有别的选择,此乃艺人在实际表演中多有涉“荤”继而为人诟病的重要原因。
在民歌俗曲中,为了生计的迫于无奈的接地气和低俗与观众的喜好相互滋养,让被关在宫内的正统文化显得更加的清冷孤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