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的38封信与阳明心学(38):谁都能成为大人物
序
19世纪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曾经是第一个地球首富(除了君王),拥有财富折合现在3000多亿美元。2018年福布斯富豪榜公布的世界首富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净资产也才1120亿美元,只相当于洛克菲勒的三分之一。洛克菲勒家族至今已经传承到了第6代,由于他们没把企业上市,没有人准确知道他们有多少财产。洛克菲勒十分注重家教,他惟一的儿子曾整理出父亲给他的38封家信,这些信被人们誉为商业圣经。其内容多为传授经商的心法,也就是临事如何从心上做功夫,而非具体的商业运营技术。因而这些信对普通人的人生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阳明心学在500年前风靡朝野内外时,也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门主流学术,即儒家理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哲学,讲的就是实践的心法。阳明心学最受政界和军界的喜爱,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到其后的历史与文化,包括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武士道文化等。近世的许多政要都是王阳明的信奉者。
虽然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同,但是人类的心理规律都是一样的,如果把那些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修心的学问做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很多共同的东西。本系列打算从洛克菲勒的38封书信入手,每期推出一封信,将阳明心学与书信中的经商心法加以对照,取长补短,相互参驳,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38封信 谁都能成为大人物
亲爱的约翰:
在《马太福音》中记有一句圣言:“你们是世上的盐。”
这个比喻平凡而又发人深省。盐食之有味,又能洁物、防腐。基督想以此教诲他的门徒应该肩负怎样的使命和发挥怎样的影响:他们到世上来就是要净化、美化他们所在的世界,他们要让这个世界免于腐败,并给予世人更新鲜、更健康的生活气息。
盐的首要责任是有盐味,盐味象征着圣洁、有力、虔诚的宗教生活。那么,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财富、原则和信仰做什么呢?无疑,我们要做世上的盐,去积极地服务社会,使世人得福。
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完全献身于周围世界和众人,专心致志于我们的给予艺术。我想没有比这个更伟大的了。
谈到伟大,我想起了一篇伟大的演讲词,那是我一生中不多见的伟大的演讲词。它告诉我,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也没有比人更了不起的,这要看你为同胞和国家做了什么。
现在,我就把这篇伟大的演讲词抄录给你,希望它能对你大有裨益。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会晤一些大人物。尽管你们会说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大人物,大人物都出身在伦敦、旧金山、罗马或其他大城市。事实是我们这里的大人物和其他城市一样多。在座的听众里面就有许多大人物,有男也有女。
现在,请允许我大胆放言,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人物时,我们常常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我们总是认为大人物都有一间宽敞的办公室。我告诉你们,大人物不一定就是在高楼大厦里有办公室的人,人的伟大在于他的价值,与他获得的职位无关。谁能说一个靠吃粮食才能生存的君王比一个辛勤耕作的农夫更伟大呢?不过,请不要责备那些位居某种公职便以为自己将成为大人物的年轻人。
现在,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有谁打算做个伟大的人物?
那个戴西部牛仔帽的小伙子,你说你总有一天要成为这城市的大人物。真的吗?
你打算在什么时候实现这个心愿?
你说在发生另一场战争的时候,你会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从旗杆上扯下敌人的旗帜,你将在胸前挂满勋章,凯旋归国,担任政府褒奖给你的公职,你将成为大人物!
不,不会的!年轻人,你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伟大,但我们不应该责备你的想法,你在上学时就受到这样的教导:那些担任官职的人都曾经英勇地参战。
我记得,美国的西班牙战争刚结束时,我们这个城市有过一次和平大游行。人们大声地叫:“霍普森万岁!”如果我当时在场,也会这样叫喊,因为他应该获得这份伟大的荣誉。
但是,假设明天我到大学讲坛上问大家:“小伙子们,是谁击沉了梅里马克号?”如果他们回答:“是霍普森。”那么他们的回答是八分之七的谎言,因为击沉梅里马克号的总共有八个人,另外七个人因为职位的关系,一直暴露在西班牙人的炮火攻击之下,而霍普森先生身为指挥官,很可能置身于炮火之外。
我的朋友们,今晚在座的听众都是知识分子,但我敢说,你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与霍普森先生在一起战斗的那七个人是谁。
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教授历史呢?我们必须教导学生,不管一个人的职位多么低微,只要善尽职责,美国人民颁给他的荣耀,应该和颁给一个国王一样多。
一般人教导孩子的方式都是这样的,她的小儿子问:“妈妈,那栋高高的建筑物是什么?”
“那是格兰特将军的坟墓。”
“格兰特将军是什么人?”
“他是平定叛乱的人。”
历史怎么可以这么教授呢?各位想一想,如果我们只有一名格兰特将军,战争打得赢吗?哦,不会的。那么为什么要在哈德逊河上造一座坟墓呢?那不是因为格兰特将军本人是个伟大人物,而是因为他是代表人物,代表了二十万名为国损躯的英勇将士,而其中许多人和格兰特将军一样伟大。
我记得一件事,可以用来说明这种情况。这件事令我很惭愧,无法将其忘掉。我现在把眼睛闭上,回溯到1863年,我可以看到位于伯克郡山的老家,看到牛市上挤满了人,还有当地的教堂和市政厅也都挤满了人。
我听到乐队的演奏声,看到国旗在飞扬,手帕在迎风招展。我对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人群是来迎接一连士兵的,而那连士兵也正在列队前来。他们在内战中服完一期兵役,又要再延长一期,现在正受到家乡父老的欢迎。我当时只是个年轻小伙,但我是那个连的连长。在那一天,我洋洋得意,像个吹足了气的气球——只要一根细细的针,就可以将我扎破。我走在队伍前列,我比世上任何一个人都骄傲。
我们列队走入市政厅,他们安排我的士兵坐在大厅中央,我则在前排就坐,接着镇上的官员列队从拥挤的人群中走出来,他们走到台上,围成半圆形坐下,市长随后在那个半圆形的位子中央坐下来。他看到我,便邀请我上台和那些镇上的官员坐在一起。
邀请我上台!在我从军之前,没有一个市府官员注意到我。我坐在台前,让我的佩剑垂在地板上。我双手抱胸,等待接受欢迎,觉得自己就像是拿破仑五世!骄傲总在毁灭与失败之前出现。
这时市长代表民众发表演说:“各位亲爱的市民,”他开口说:“我们很高兴欢迎这些英勇参战的……不畏流血的……战士回到他们的故乡。我们尤其高兴,在今天看到跟我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年轻的英雄(指的就是我)……这位年轻的英雄,在想像中,我们曾经看到他率领部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击。我们看到他那把闪亮的佩剑……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对着他的部队大叫,‘冲锋’。”
上帝呀!这位好心的老头子对战争一无所知。只要他懂一点战争,就会知道一个事实:步兵军官在危险关头跑到部属前面是极大的错误。我竟然拿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指挥刀,对部下大喊:冲锋!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你们想一想,我会跑到最前面,被前面的敌人和后面己方部队夹击吗?军官是不应该跑到那地方去的。在实际战斗中,军官的位置就在士兵身后。因为我是参谋,所以当叛军从树林中冲出,从四面八方向我方攻来时,我总是要骑着马对我方军队一路叫喊:“军官退后!军官退后!”然后,每个军官都会退到战斗区后面,而且军阶愈高的人退得愈远。这不是因为他没有勇气,而是因为作战的规则就是这样。如果将军跑到前线,而且被打死了,这仗也就必输无疑,因为整个作战计划都在他的脑子里,他必须处在绝对安全的地方。
我居然会拿着“那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佩剑”。啊!那天坐在市政大厅的士兵当中,有人曾以死来保护我这名半大不小的军官,有人背着我横渡极深的河流。还有些人并不在场,因为他们为国捐躯了。讲演的人也曾提到他们,但他们并未受到注意。是的,真正为国捐躯的人却没有受到注意,我这个小男孩却被说成当时的英雄。
我为什么被当作英雄?很简单,因为那位演讲者也掉进同样愚蠢的陷阱。这个小男孩是军官,其他的人只是士兵。我从这里得到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拥有某种官衔。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以些微的工具创下大业,以默默无闻的平民身份完成了人生目标。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个人只要能向大众提供宽敞的街道、舒适的住宅、优雅的学校、庄严的教堂、真诚的训诫、真心的幸福,只要他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感谢,无论他到哪里,都是伟大的。但如果他不被当地居民所感谢,那么不管他到地球的哪个角落,都不会是个伟大的人物。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们是在有意义的行动中活着,而不是在岁月中;我们是在感觉中活着,而不是在电话号码中;我们是在思想中活着,而不是在空气中;我们应该在正确的目标下,以心脏的跳动来计算时间。
约翰,如果你忘了这篇演讲中的话,请不要忘了我下面的话:思考最多、感觉最高贵、行为也最正当的人,生活也过得最充实!
爱你的父亲
June 8, 1906
这封信谈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只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伟大的人物,不管外界是否授予职位、荣誉。人们看到的伟大人物,往往是集合和遮盖了集体的智慧与功劳。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洛克菲勒强调摒去浮华表相,不受外界眼光影响,抓住自身的资源,将它们发挥出来,就叫大人物。他的参照对象不是外界,而是自己所做的与自己能做的相比较,是否尽了心,尽了力。
但世人有多少能真正坦然地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即使愿意接受,恐怕也架不住环境的影响。能被鲜花掌声功名奖金包围,谁愿做默默无闻、风头被抢光的一员呢?于是心理开始失衡。各种抱怨、不平、气愤都冒出来了。而这不仅与事无补,反而使得已有的功绩也被抹杀了。
朱元璋曾有个侄子,是他大哥的儿子,打仗非常厉害,受到朱元璋器重,被授予大都督的高位,并收其为义子。当朱元璋向北方用兵时,他负责镇守后方,挡住了陈友谅大军的背后袭击,达数月之久,一直到朱元璋前方取胜腾出手回兵解围。这一仗如果输了,朱元璋就会失去根据地成为流寇,历史将改写。胜利后朱元璋大赏将士,问他侄子想要什么奖赏。他侄子说:自己家的事,先赏别人吧。朱元璋听后非常欣赏,给侄子的就不如给其他将领的多。后来这侄子到处抱怨,甚至派人联系陈士诚,想改投陈士诚。朱元璋得知后大怒,赶到侄子的营帐拿起鞭子狂抽,问他:小畜生你想干什么?直接抽死了。也有说是斩首的。这就是好事变坏事。他侄子良知发现不要赏赐,却架不住虚荣心攀比心的扰乱。
道理好懂,事难做啊。
从良知的一闪,到知行合一,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才受到人们的热捧。人们想知道他有什么秘诀。心学关于知行合一的秘诀其实也简单,就是去私欲。养得此心光明,物来物应,物去不留,物不来也不期待。不将不迎,就像照镜。别人对我不公怎么办?忘了它。不用去分析原因,计算有多少不公,是否以后会补偿等等,就是忘掉。镜子前的物体不在了,镜子里还会留有它的像吗?如果修到这种境界,忘记是自然的事。
去私欲的手段,一个是通过静坐,去除私心杂念,收摄心神,令良知之体发露。再一个是在事上磨炼,做事时保持一颗觉察的心、反省的心,当下一刻有什么情绪、杂念马上就警觉,去除之。事上磨出来的良知之体,是最稳固最可复现的,就像手上拿着的苹果那么清晰可见。
西方人注重事上磨,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但缺了东方静坐的智慧,使得他们的经验在传授过程中不容易有下手处,只能靠与他们长期共事得到心法真髓。有一点大家是共通的:心是主宰,人的一切感受、行动影响着世界,也决定了自己。回到自身,自己的心由自己把握,自己的价值由自己肯定,只要挖掘自己、把握自己,人人都能成大人物,人人皆能成圣贤。
镜子只要擦亮,个个都能映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