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一个陌生的J.K.罗琳

2017-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91reading

严肃文学作者

最早一批追着读“哈里•波 特系列”初版的人们现在多已成年,书架上可能仍摆着一套因反复翻阅以及岁月风霜而磨损泛黄的《哈里•波特》全集。也许一 旁还放着一套英文原版。而当年的海外读者们,也多在签售当日穿着黑斗篷去购买新书。”哈里• 波特系列”的热度是全球性的,它的诞生,让整整一代的少年人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共鸣,且延续至今。一起成长的伙伴当中,就算没读过原著的,也或多或少看过一两部改编电影。哪怕电影也没看过,但也都听说过“哈里• 波特“。

如今罗琳放下了魔杖走进了现实,用冰冷的笔触描写着贫穷与斗争,毫不留情地撕下了中产阶级的华丽面具,露出了其丑陋的嘴脸。在名为帕格的小镇当中, 书写着谎言、肮脏与背叛。

在故事的开始便有人死去, 而往后的故事也是因为这场死亡而展开。这与罗琳的另一部作品 《布谷鸟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的开篇如出一辙,成年人的世界似乎总是充斥 着死亡的气息。在《哈里•波特》 中虽总有人死去,但开篇却是“大难不死的男孩”。少年人与成年 人在罗琳的心中差别似乎就是强大的生命力与不可阻挡的衰亡。

在《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中,成年人都是令人生厌的,卑鄙无情、心胸狭窄,面对一个临时空缺的议员位置,人性的阴暗与丑陋暴露无遗。帕格镇中大事小事都由议会投票决定,十五个议员的投票结果,对帕格镇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天平偏向哪一方,都可能影响一个人乃至全镇人的一生。在帕格镇的阶级斗争当中,罗琳旗帜鲜明,她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完全倾注在全书中唯一正面的成年人巴里身上。巴里从底层奋斗出来,得到了议员一职。带着被人放弃的少年们找回自尊与希望, 但这一切都因为他的死亡戛然而止。少年们又被推到了残酷的绝望之中。

罗琳笔下少年们过着糜烂不堪的生活,罗琳花了大量笔墨刻画少年成长中的迷茫,其细腻的 程度堪比纳博科夫。可这群少年 们却一点也让人讨厌不起来,罗琳是如此地擅长写不快乐的情侣与不髙兴的少年。书中大量的脏话都出自这些少年之口,尽管其他叙述皆冷静克制。罗琳的愤怒, 却在文中展露无遗。

似乎很难将这个陌生又愤怒的罗琳与《哈里•波特》的作者联系起来。人们都快忘了,成名前的罗琳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是一个几度想放弃生命的单身母亲。晚上住在狭小昏暗的保障房里,白天在咖啡店点 上一杯咖啡,一蹭就是一整天。 一边照顾着襁褓中的孩子,一边编织着梦幻的魔法世界。如今富有且成功的罗琳,底气十足地扮 演着天使与魔鬼,制造梦境与批 判现实。“在人们的眼中,穷人仿佛就是一大堆没有面孔的脏东 西,贫穷能让一个人完全失去自 我。过去,我也是这一大堆脏东西中的一小点,穷到不能再穷。” 罗琳在采访中说道。

推理小学作家

仿佛自从听说了《布谷鸟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这本书,就知道作者是罗琳。仔细回忆了一下,原来中文版的作者简介里只有两句话,第一句就是:罗伯特• 加尔布雷斯(Galbraith, Robert)是J.k.罗琳的化名。 相较于原版书中的作者简介, 要简单粗暴且诚实得多。原版 中为罗伯特•加尔布雷斯编了一个退役军人的身份,通篇里, 除了说罗伯特•加尔布雷斯是个化名,没有一句实话。

当真正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本技巧娴熟的小说,绝对是出自一 个成熟作家之手。无论是对伦 敦街景的描写还是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可以看出作者的 不简单。是带着罗琳魔力的“无 论怎样都可以一口气读完”的流畅感。

对于为什么用男性身份的笔名来写此书,罗琳的最初愿景是:想在没有任何媒体炒作和读者关注的情况下,看看大家更客观的评价。虽然最终事与愿违身份被“泄露”, 但销量却从上市三个月仅卖出 1500册的成绩一跃成为当年亚马逊图书榜的第一。想必罗琳的心情也会挺复杂。

故事讲述了从军队退役的科莫兰•斯特菜克,转行做起了侦探。受委托调査一起超模 坠楼的死亡事件。超模卢拉• 兰德出身于上流社会,吸毒与抑郁一直纠缠着她。所以在她 从自己阳台坠楼身亡的那一刻 起,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她是自 杀的,包括警察。盛名之下的 萎靡与空虚成了最好的解释。 但卢拉的哥哥布里斯托坚决认 为是有人谋杀了自己的妹妹, 并用丰厚的报酬要求斯特菜克 査出卢拉的真正死因。随着斯特莱克逐渐接近真相,死亡的 步伐也紧紧地跟了上来。

罗琳对斯特莱克 窘迫的生活与感情的 描写毫不吝啬自己的 笔墨,而对于斯特莱 克家庭关系复杂的童 年生活的回忆更在书 中占据了不少的分量。 斯特莱克、斯特莱克 的前女友、卢拉以及 布里斯托,都有着显 赫的出身与不正常的 童年,上流社会的糜烂衍生出了他们内在 几近崩溃的自我。

不难发现,继《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 对中产阶级极尽嘲讽之后,罗琳又在《布谷鸟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把矛头指向了上流社会与媒体。在欲望的驱使下,人性变得扭曲。 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 之下已是满目疮痍,空虚与自 私占据着每个人的内心。书中的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掩盖着 事实的真相,哪怕是卢拉生前 最亲近的人也是一脸漠然,麻 木不仁。而媒体对隐私的疯狂 捕捉也正是大众对隐私近乎疯 狂的窥探欲的缩影。对年轻的生命逝去没有半点怜惜,公众关注的只是卢拉的绯闻。

在这本近500页的推理小 说中,推理的成分其实很少, 四处奔波询问证人成了破案的手段。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回忆都有着不同版本的解说, 到底是谁在说谎,应该相信谁, 罗琳并没有给出提示。调査虽有条不紊,但还是略显冗长, 远没有斯特菜克与助手罗宾之间的默契互动有意思。

从《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到《布谷鸟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 》再到《蚕The Silkworm》,这个暂别童话书写的陌生J.K.罗琳纵情叙述着她想写的故事,坚定地表达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虽与最擅长写现实题材与推理小说的日本作家们相比罗琳还是浅薄与稚嫩的,对人性与社会的讨论也还停留在隔靴搔痒的程度,成不了流传千古的名作,但也不失为一部好看的通俗读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