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幸福的色彩要浓郁一些才好——读《黑-痴-白-痴》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本书真心没有读过,一直被这名字烧脑了,总以为这个故事会让人很疼痛,总以为这个故事会让人很心酸。
一边回避着一边渴望着,这是一种特别矛盾的心理,尤其是当这个人的作品,从网络里全部消失的当下,读这本书更是一种渴望了。
越是渴望越是不敢去读,微恐读出自己的一些心理上的尴尬,督促自己心理上不能承受的一些情节,然后让自己很难受下去。
这样的心里一直纠结了很多年,到了如今,某一位帅大大,把这人的作品做了系列性的阅读,作为一名跟读者是没办法逃避了,只有耐着性子阅读下去。
丁丁当当是傻-子,妈妈走了,爸爸死了,弟弟丢了,“凄凄惨惨戚戚”,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情节设置?
看到这样的情节,脑海里的初初念头是想起了余华,想起了他笔下的富贵,一年中,媳妇软骨病不能干活,早逝了,儿子抽血死了,女儿难产死了,女婿被水泥吊板夹死了,外孙又被水煮豆子撑死了,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又想起了邻村的一位老者,妻子出车祸死了,儿子在外面打工,脚手架上掉下来摔死了,儿媳妇生孩子的时候也死了。唯有给他留下了襁褓中的小孙子,小孙子三岁的时候,他被查出来胃癌,如今一边养孙子,一边挣钱一边治病,他在担心着,自己去了之后,孙子该怎么办?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日子太过于苦难,但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苦难不在少数。
说实在话,对于苦难的作品,我是极为排斥的,就像余-华的《活着》里的福贵,我至今为止,一直没有读过,因为我对作品里的苦难,有些不能接受。
虽然说也是一位半调子的作家,也写过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但对于苦难往往是逃避。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心理,就是祝福美好,期待美好,把幸福持续下去。那些神话故事,那些民间故事,那些童话故事,不外乎都是这样的结局。
这也是我了解了这本书的梗概之后,不忍去读的最大原因。
序言里说幽默是“当笑在嘴唇如水波漾开时,泪珠正从眼眶里盈盈欲出。”你觉得书中体现出这样的“幽默”了吗?
幽默让人带着眼泪在笑,这个问题一碰到,就想起了苏叔阳笔下那位拄着拐杖的历史老师。
在历史课上,涉及到自己的腿是怎么残疾起来这个话题时,老师说是女娲造人时,到最后没有耐心了,拿柳枝粘泥巴甩出去的,自己的腿就是那时候废了的。
这样的解释,让课堂上的孩子们瞬间爆笑,但是效果之后,每个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老师能够这样的笑对生活,孩子们也是一种激励。
想起来杨某人的作品,孩子们都爱看,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很轻松,每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都会笑口大开,都会笑得合不拢嘴了。
读起来轻松,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读本,从这个考虑,这部作品里的幽默是不是有这样的作用?
回到这本书当中,每一个场景都会让人发笑,但每一个场景在笑的时候,又都会落泪。
丁丁为救落水的小鸟,走到河中央差点被淹死,这样的举动,你不想笑吗?可是再想一想,丁丁这样的行为不是人间的大善良吗?应该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感到羞愧吗?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钉钉或者是当当每做出的一件事情,似乎都是这样的,就是让我们先笑,笑过之后又潸然泪下。
比如丁丁半夜起来,冒着大雨去给奶奶找回丢失在外的拐杖;
比如丁丁当当因无知,烧了村民快要成熟的麦子引起的民愤,奶奶又带着两个懵懂的孩子给村民下跪;
比如妈妈麦花决定离开前,每天夜里坐在床头凝视两个孩子;
比如兄弟俩用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抬着篮子,给爸爸送饭;
比如看到爸爸下葬后,兄弟俩死活不肯回家,一定要坐在爸爸的墓前;
比如兄弟俩用手上的铃铛彼此守候.....
这些情节,无论哪一部分,在读的过程当中都会引发眼泪。
有人说作者太过残忍,怎么能够让孩子的世界呈现出如此悲苦的命运?即便是悲苦了,为什么还要有这么让人笑的场景呢?
对于文学作品,有一种说法是,苦难更容易打动人心,追剧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情心。
余华对自己的作品里的苦难有这样的一句话:
“我在小说里写下了中国人的痛,也写下了自己的痛。”
我想,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吧,他在儿童文学当中写出了中国孩子的痛,当然这更是他自己的痛。
只有经历过的痛,才能够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意义。
作者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苦难,无疑等同于大麦地的苦难,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苦难。
如果说作品呈现出来的,是带着笑,流着眼泪的幽默,不如说它呈现出来的是苦难,让人回望童年足迹,让人怀念成长痕迹的苦难。
作为老师,以本书作为班级共读书目时,应该如何有效推进阅读?
苦难太过深重,说实在话,我不建议在班级展开共读。
这套书甚至我都没让自己的孩子来读,二丫头前一阵子读了余华的《活着》,眼睛肿了三天才好一点,平时不怎么写文章的她,也写了一篇关于活着的评论。
我不知道,如果把这一本给他看,又会把心境影响多少日子不能平静?面对丫头初三的紧张日子,我还不敢冒着个险,让她有许多日子不能静心学习。
如果实在撇不开,在推进的过程中,努力用系列故事提拉,这样,后期的各种经历,会更具有吸引力,这样,这本书当中的苦难就会被冲淡一些。
作为丁丁当当这一系列的故事,初初的这一本真是太苦了,苦得令人不敢回味。
想起来汤汤的故事,温暖,深情,细腻,唯美,在语言上有得一比,但是,汤汤的故事没有苦难,或者说温馨冲淡了苦难。
读着这样的故事,总让我想起来宫崎骏的动画故事,温馨,恬静,唯美,深情,再加可爱。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孩子,我深深觉得这样的故事更合适一些,因为主旋律是温暖的,是呵护的,是让人愉悦舒服的。
也许,小孩子的生命里,也会经历亲人离世,重大疾病,意外等等苦难事件,但这样的几率又有多大呢?
所以,我还是想,童年里,幸福的色彩要浓郁一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