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呼兰河传》书评
简介:《呼兰河传》写成于1940年,是萧红最后的著作。呼兰河城是萧红的故乡,是她童年生活的地方。小说共七章,细致地描写了萧红记忆中的呼兰河,呼兰河的景,物,人,事,尽皆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些文字平静地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茅盾在序言中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呼兰河传》或许并不是很像小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故事情节、固定的主人公,或许又有点像萧红的自传,从童年的她的视角出发,去看呼兰河城里的人。《呼兰河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呼兰河,一个传统、刻板、甚至有些冷漠的呼兰河,萧红用平静的语调诉说着这里的一切。
萧红的语言功力是很强的,《呼兰河传》的语言初读起来轻松舒畅,仿佛就是作者远离故乡多年,带着浓浓的乡愁在对读者娓娓道来故乡的种种。呼兰河是个偏远的小城镇,有着怡人的自然风光,城镇街道市井之处也有其独特风情。书中有言语旖旎之处,读来让人心驰神往,也有幽默风趣之处,读来让人感到好笑,也有笔力犀利之处,讽刺挖苦得淋漓尽致,也有笔调沉重之处,让人不由得暗暗心惊。
《呼兰河传》中,有故乡的美景,让人神往。如我印象最深刻的“火烧云”。“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多好的时间,晚饭一过,便是全家人最悠闲的时刻,大人小孩在家门口坐着休息,一起欣赏天边的火烧云。而火烧云底下,平常的人家平常的美好生活正在进行着。喂猪的老头的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正在暗自好笑的时候,旁边的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如此温馨的场面,让人不禁莞尔一笑。童年故乡,寻常人家,在夕阳火烧云的照耀下,格外美好。
除却对故乡美好的印象外,萧红在书中也讽刺着呼兰河的人们。如写大泥坑子淹死了猪,这淹死的猪肉就便宜卖了,甚至有不是被淹死的猪也混入了“淹死的猪肉”中来,然而大家买了“瘟猪肉”来吃,却都不愿意承认。有小孩子“太不和时务”,偏偏说出了自己家吃的是死猪肉的真相,就会被大家不喜欢。此处讽刺村民们的愚昧,死猪肉已是不卫生的,他们贪图便宜买回家吃了,还死要面子不肯承认,怕街坊邻居笑话。然而那些笑话别人的人,家里吃的恐怕也是“瘟猪肉”吧。
小说后几章都是分别以一个人物的故事为主,如第五章的小团圆媳妇,第六章的有二伯,第七章的冯歪嘴子。最让人伤心的,就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被婆婆的封建腐朽观念迫害,没有人将她从地狱中拯救出来,被婆婆当成一件物品一样用钱来衡量价值,完全没有作为人的尊严。冯歪嘴子与王家大姐自由恋爱成家,被村民们视为不光彩、不正当的事情,而邻里对于王大姐的评论也前后不一。在王大姐还是姑娘的时候,人们都夸她,说“这姑娘真响亮”、“真是一棵大葵花”,然而在她嫁给冯歪嘴子后,人们就说“那姑娘不是好东西,我早就说过,这姑娘好不了。”这正是最为讽刺的地方。呼兰河的人们对于事情是没有自己的主见的,舆论走向随风而倒,人们仿佛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认为,只知道自己应该这样认为。而冯歪嘴子这个人物,在生活的重压下就像一枝极有弹性的枝桠,抵挡住了外界的流言蜚语,承受住了妻子的去世,承担起了两个幼子的生计,并且仍乐呵呵地生活着,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说,《呼兰河传》里的这些人物,本质是良善的,不好吃懒做,极易满足。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只要有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他们拥有一种原始性的顽强。这样的生存令人揪心,然而在他们却是满足,他们并不会想向上爬,只是卑微而自足地生活着。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童年回忆,是为呼兰河而作的传。萧红用或美好,或沉重,或讽刺的笔调,写出了这些回忆,然则从前热闹的地方,如今都已荒凉。“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茅盾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她带着寂寞的心境去回忆她寂寞的童年,刻画记忆中那个单调刻板的小城,描绘一些庸庸碌碌的人们,从《呼兰河传》中,我们得以感受她的故乡,感受那些在她的记忆中却不是那么美好的一些人们,感受她彼时寂寞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