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闲话电影』简书电影

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玛丽和马克思》影评赏析

2017-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橘橘夜夜目目小小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但当孤独的玛丽遇见神经质的马克思,就像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题记

第一次看《玛丽和马克思》这部动画电影是在我高三的时候,和高中时期最好的朋友一起在宿舍里。虽然我偶尔会写书评但几乎没写过影评,借此机会重温并纪念曾经看过的印象深刻却又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优秀电影也未尝不是美事一桩。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动画片,人物造型并不算好看,甚至人物比例失调、略显笨拙,而整部动画的色调偏于灰暗阴沉,绘画风格粗犷、色彩单一,但单纯从视觉上欣赏远不足以体会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其实这部电影充满着极其独特却又夸张怪诞的细节、黑色幽默却又富有哲理的语言,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挖掘关于生命的思考。仅仅用简单的影像讲述同样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人物对白,旁白声、老式打字机的“哒哒”声、城市及乡村的背景音等就构成了整个电影。但朴实无华的背后却蕴含着动人心弦的情感和感人至深的哲理,逐渐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也许你不能忍受开场的灰暗沉闷,但你会因此错过一部打动人心的好电影。

电影开始在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莱一家》、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而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莱一家》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从此二人开始了漫长的互通书信的生活。他们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在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就不得不感叹世事的无常,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而且他们十分相似,都爱吃巧克力,都喜欢同一部动画,都只与宠物为伴,都孤独却渴望朋友。在其他人眼里他们都性格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褐色的胎记而生性自卑,还充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马克思患有精神疾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相伴,无法理解外界的一切。其实他们的童年都带有悲剧灰暗的色彩,玛丽的父母对她缺少关爱,父亲沉迷于自己的爱好,而母亲更是终日酗酒,同学们也嘲笑她额头上丑陋的胎记;马克思则更加不幸,从小被父亲抛弃,没多久母亲也自杀了,从此之后更是经常被同龄人欺负,而且他患有精神疾病,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电影中马克思在给玛丽的信中这样总结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跟我的很相像,但或许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

就是这样两个人生中都充满坎坷的人,都缺乏爱却渴望朋友的人,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相遇相知并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就像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他们不断地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生命、社会、爱情、友情和精神世界的疑问和看法,并不断地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细微的情感并且互相安慰,彼此毫无保留地信任。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逐渐升温,对方的信成了彼此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虽然其间经历了一些变故,马克思神经质的情绪变化以及突如其来的事故中断过他们的联系,但他们总会想起对方,继续成为彼此生命的寂寞寒夜里唯一温暖而忠诚的依靠。三生有幸,他们遇见了彼此,从此一切神灵抑或是上帝对于他们都失去了意义。他们无声无息地闯入了彼此的生命,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对方的生活,自从他们相遇,才发觉人生的乐趣以及生活的意义。

在影片叙述的过程中还充斥着各种怪诞却生动的小细节,反映了马克思因艾斯伯格综合症产生的各种不正常的心理与行为。而他在信中所说的话,全部都是内心最真实的独白。比如“人们总是让我摸不着头脑,但我尽量不把这些放在心上”、“纽约是个非常繁忙喧闹的地方,我更喜欢住在安静点的地方,比如月亮上”、“别为微笑而忧虑,我也很少在表面上微笑,但这并不表示我没在心里微笑”……他的精神封闭,容易困惑焦虑烦躁,不能分辨人们的表情,也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这样的他却是单纯而无私的,他的愿望很微小很简单,只是想要一个真正的朋友还有永远吃不完的巧克力和喜欢的动画片里的玩偶。他给孤独自卑的玛丽出主意对付欺负她的人,而玛丽因为他无法流泪就寄给他装有自己眼泪的瓶子,他们彼此了解并互相帮助,谁都不会嫌弃对方的不完美。

只是影片也如同人生,总有跌宕起伏。玛丽在马克思的陪伴与影响之下逐渐长大,虽然经历了亲人们的意外离世,但她还是幸运地嫁给了与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并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她在自己人生的巅峰志得意满,以马克思为例研究精神疾病并出版书籍,而当她高兴地将学术成果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却难以置信,愤怒地拽掉了打字机的M键,与她中断联系。玛丽心灰意冷地粉碎了所有苦心经营的学术成果,放弃了稳定的家庭生活,开始像她母亲一样酗酒颓废。曾经爱她的丈夫离开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也离开了她,她开始走近自杀的边缘。

我认为马克思的愤怒源于对唯一信任的朋友的失望,他原以为玛丽是最理解他的人,与其他觉得他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同。他固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未觉得自己需要被治疗,即使自己有许多缺陷。而玛丽得知了马克思的反应之后感觉生活失去了全部的意义,马克思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她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后他们继续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只是缺少了彼此的生活总是不圆满。

后来马克思还是选择了原谅,原谅玛丽,也放过了自己。他在信中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你是不完美的,我也是。没有人是完美的。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我必须接受自己,接受我的缺陷和一切。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缺陷,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也许现代的很多人都是孤独患者,也许谁都有自卑失落的时刻。也许很多人都曾经想变成另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不完美。但人无完人,我们总得学会与自己的一切和平相处,并宽容其他人的不完美。在不断努力变得完美的道路上,希望我们都如电影中所说,“Love yourself first”,无论自己是怎样的,还是不想变成任何一个人,还是会爱独一无二的自己。幸运的是或许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没有那么多的垃圾和裂缝,而且依然能够被爱并选择自己的朋友。

影片的最后,玛丽及时收到了马克思的原谅,并重新振作了起来。一年之后玛丽终于鼓足勇气来到了马克思所在的城市,并带着自己的孩子敲响了马克思的房门。可是进屋后她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克思的身上挂着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这是他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最后努力。而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这么多年以来来自玛丽的所有信件,它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地晾在那里,一目了然,仿佛能感到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窗口阳光下的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见证。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还记得马克思最后的那句话吗,“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也许这一切就是命运最巧妙的安排,即使有遗憾也是美好的。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但在永恒的孤独之中,凡人皆有所寄托。而友情其实就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会永远爱自己。当孤独的玛丽遇见神经质的马克思,就像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