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练习1010天小结

2020-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久_ab87

过去30天几乎都是在疫情时期关门闭户中渡过的。

元旦后,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出现“十几起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的新闻已经到来,风起于青萍之末,似乎无害的事件,后面却发展成全国感染超五万余人死亡千余例医护人员感染千余人的重大事件! 再加上全民宅家里,国计民生不可谓不受影响,这时候文人们再歌功颂德也无济于事的,民众的怨气需要被回应,否则就是高压锅了。

最近读过的报道里,比较欣赏的是财新、南周、南都人物、丁香医生等的文字,包括一些口述记录,记录普通人的见闻与感受(来自普通市民家庭、社区、医院、乡镇、乃至高速公路上)。让文字传递现场感,而不是宣泄情绪,亦非空喊口号,作形式上的“国家主义抒情”,所以觉得好。同时也知道写出这样的报道需要心力与体力的坚持,不是宅在家舒舒服服用手机敲出来一堆字那么轻松。

新闻专业主义还是值得尊重的,多少人以为不用专业训练就能上手的事业,其实导致了廉价品泛滥,收割同等智商的群体——当然也能赚钱。

朋友们也在传阅方方的封城日记。在她的记录中,能看到一些属于这座城的无奈,坚韧与不甘。当然每次日记开端都总结一下禁足时看到的新闻旧闻,有些事件后来已被辟谣,方方似乎不知道,考虑到验证信息的难度以及微信公号文章的灌水性,就原谅吧。对信息的鉴别,作家也不过是普通人,况且情感常常遮蔽他们的眼。

方方的作品我只读过《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文字朴实无华,有白描风,褒贬在文字之外,我喜欢。她自称“我老了,批评的力度可不老”(大意如此),就更理解为何她不能加入文人颂歌大合唱了。但愿她在封城中平安。

毕竟,颂歌之外,总还是有点别的什么,各取所好吧。

另一群朋友传阅的是秦前红老师的封城日记。他以学者的角度结合普通市民的角度对这座城市仓皇应对重大事件的日常有更细致独到的观察。古时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说的就是这样的布衣之士吧。听得懂他的人不会太多,因为,与作家、媒体不同,深入理解他的文字需要有一些知识储备,而被情感遮蔽目光的人更难以费心去储备自己的知识以了解外界与他人。——不出所料,该封城日记(至16日)一发出来没一天就被封了。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不是最坏,也不是最好。有人喜欢大合唱,有人不。

最近,南都人物周刊报道了两位医院护工的遭遇。护工从外地来武汉打工,通过家政公司介绍到医院做陪护。他们吃住都在病区,几乎24小时与病人在一起,很少有租房子的。护工陈姐和张姐被诊断染病后,医院不留,社区不收,家政公司通过志愿者为她俩求助。多方求援得不到帮助,俩人在医院楼外面避风的墙根角落露宿三天两夜,原来有意愿收留她们的好心人得知是病人也退缩了,此期间有人给她们送过一次热的盒饭,送过棉袄——而这人是外地记者。

护工这个行业我并不陌生,过去陪老人住院,在最艰苦的时期我也请了护工。老人几乎昏迷了三个星期,我们要保证病床边总有一个家属一个护工在。家属要应对临时的开药、交费、咨询医生、各种跑腿,护工基本围着病人转。

家属可以轮换,护工却是每天24小时扛下来的,实在不容易。后来护工大姐与我处成了朋友,渐渐得知她的家庭情况与在外谋生的不易,但她的坚强乐观感染了我。

现在通过文字看到报道里的两位护工大姐的困境,何况还是病人,被社区和医院来来回回踢皮球,只能露宿在户外! 太难了! 要知道这是武汉湿冷风寒的天气,还会下雪! ——幸好,志愿者发到网上求援有了结果,她们被安排去隔离点了。

这时,陈姐已经确诊,张姐还是疑似。连日来她姐妹俩真的是抱团取暖,已顾不得传染不传染了。

在隔离点,她俩被安排与另两个未确诊的人同在一室。能有个屋顶,避风避寒,也暂时没法挑了吧。但愿她们都平安渡过。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30天,以至于我早已忘记日期。

等待阳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