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应成为一门课程、一个灵魂

2017-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谭凌祖

现在的医学院校需要主动呼唤一个十分古老的名词作为一门必要的课程,那就是“医德”。“医德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贯穿医学院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始终的课程,是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建设的灵魂。

在现代来说,医德就是指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但如若单纯说“德”,那它的范畴就大了。它可以是古人所说的“三不朽”之一,可以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内心和俗成的规范总合,可以是一种心态和修养,等等,它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范畴,以至于它成了康德头脑中与我们头上的星空相互对应的哲学思考媒介。而医德,是医护人员对于患者所施的德。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背景之下,受着不同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与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它的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化成了一些制度和一些守则,穿上了外衣,更名改姓,这样赤裸的道德的本身形象反而弱化了。从制度和守则的角度讲,这一部分“医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供人们拆解和钻营的约束条例,其已经和中国古老的人文精神传统发生偏离,如果自由和人性的关怀不再是发自医者本心之德,那么我们所得来的东西将是虚伪的。

作为一种传统,制度和守则只有在二维的空间上存在,而道德精神则多以一个榜样的形象和一种社会与民族的集体意志力存在,如古代很多名医良好的医德医风,经过民间的自然流传、演绎和史书的载录,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医德传统。医与德密不可分,其同人的关系是这样:医者,人身所倚;德者,人心所归。人的身和心全然系于这“医德”二字上。历史上许多名医之所以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人或传人在中医临床诊治中树立崇高典范的医德的原因,就是知道“医德”二字的重要分量。医学技术传延至今,已经成为了多数人的技术和学问,成为了一个十分普遍和十分广泛的行业,在当今,医学院校——不论是基础教育的中专卫校,还是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的生源不断扩大,随着科技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疾苦疗救的时间和效果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与迫切。而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中,我们的目光在更多情况下被技术性、实效性和利益性所垄断,学生在校学医,目的就是学习医学知识,掌握行医技术,对于精神层面的“医德”的学习是个空白,学生所学习的精神层面的课程,不外乎思想道德、政治理论、大学语文,这些课程与医学专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合点,彼此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有专业针对性的指导和约束等关系。在非医学院校里面,也同样设有这些课程,医学院校是关乎人之身心的重地,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是要有良好的医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所谓“医者人心”,而非医学专业技术则无此言说,便是一种明显的比照。

我认为,在医学院校当中,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当中,开设“医德教育”课程是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德教育”的分量甚至应当超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分量,超出政治理论课程的分量。“医德教育”作为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性和人文精神双重建设的需要与呼唤,是肉体和精神的内外兼得和谐统一的需要与呼唤。在中国当今的医学教育中,“医德教育”是一个久久徘徊在门外而盼望回归的灵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