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想要说服众人,记住这三点就够了

2022-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鉴史悟道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三

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三零七年)

【原文】(直接跳跃到解析)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直接跳跃到解析)

赵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服,学习骑射,说:“愚人所讥笑的,贤人会理解我的用意的。即便是全天下人都讥讽我也无所谓,胡地和中山,我一定要占为己有!”于是令赵国百姓改穿胡服。全国百姓都不愿意,公子成假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在我向人民宣传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总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办理政事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针对卑贱的下层,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拜谢道:“我听说,中国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怎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变服装,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国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已经忘记了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翻然醒悟,欣然从命,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解析】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以胡制胡”,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下令全国人民抛弃长袍宽袖,改着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然而这种移风易俗的军事改革遭到全国不少人的反对,尤其是那些守旧势力。赵武灵王想把“胡服骑射”这套政策推行下去,既然不能实行高压政策强迫百姓改变原有的习惯,那么就换一种思路,通过抓典型,讲重点,说隐患来阐述改革的好处。我们来分析一下赵武灵王是怎么说的。

1、有决心做事,有耐心说服他人

战国时期,赵国常遭受游牧部落骑兵进犯,尤其是中山国。中山虽然不是强国,但处于赵国的心脏地带,给赵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邻近的齐国、燕国与中山相勾结,共同对付赵国。齐、燕把中山作为牵制赵国的最佳搭档,对中山的资助很多。由于齐、燕的阻挠,赵国一直也没有解除自己的这个心腹大患。赵国的几代国君虽然都想干一番事业,由于中山的牵制,赵国的图强大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赵武灵王想通过学习胡人的长处来对赵国进行军事改革,然而在当时人的眼里,游牧民族是未开化的野人,他们穿的是奇装异服,奇淫巧技,难登大雅之堂所以纷纷抵制。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便下了很大的决心,哪怕所有人讥讽,他都无所谓。不仅如此即使朝中很多重臣通过装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时,他也耐心地登门拜访说服。

2、抓典型人物,转移矛盾

虽然赵武灵王有军事改革的决心,但是当时全国老百姓都反对这样的事情,为了把这个事情落实下去,所以先找最有影响力的叔叔赵成开刀。赵成在赵武灵王很小的时候,就协同肥义共同掌握朝政,赵国在他们两的治理下,日子蒸蒸日上,为此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很有影响力。

说服赵成就等于撬动了贵族集团,后面再推行下去就很顺畅了。叔叔赵成以生病不上朝的方式给赵武灵王施压,让其放弃这种不符合旧制度的想法。然而赵武灵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矛盾上。

赵成反对采用胡服骑射对国家进行军事改变,认为这样不仅不利于国家发展还有损国家形象,所以他实质上是维护古制,并没有反对赵武灵王本人。但是赵武灵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在家要听父母的,为人臣者要听君主的安排,应该带头示范,如今我是大王我要求老百姓改变服饰,你却公然反对,这明明是在跟我做对,从而将矛盾转移到两个人之间。

3、放大潜在危险,勾勒内在敏感神经

赵成也不傻,知道我说不过你,我就直接表明我反对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在维护国家礼仪制度。赵武灵王见不易让自己的叔叔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登门拜访,直接跟他挑明当前的处境,如果不进行改革,国家就要灭亡。现实是西与秦韩接壤,东和中山齐国相邻,赵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处境,如果现在不采用骑兵和弓箭做防备,到时候他们侵犯赵国就难以抵抗。

再说当年中山国凭借齐国做靠山,侵我领土,夺我百姓,灌我城邑,这种仇恨和耻辱应该历历在目,难道为了遵循旧的制度而忘记耻辱吗?

赵武灵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利用现实问题对赵成进行灵魂拷问,让他知道目前如果再不进行军事改革,恐怕连国家都没有了,到时候谁还帮你守护国家制度。赵成终于被侄子的雄才伟略所征服,同意赵武灵王的变法

4、以身作则,帮忙宣传

经过一番劝导后,赵成同意赵武灵王进行军事变法改革,但是仍然不放心。因为人都是善变的,假如赵武灵王前脚走,后脚叔叔就改变想法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反对采用胡服骑射改革,到时候还是不能顺利改革。所以赵武灵王立即赏赐赵成一套胡服,让他第二天早朝当着那么多文武百官的面穿上。只有把这套流程做实了,那么相当于以赵成为代表的守旧派就同意了这项改革。通过以身作则穿胡服,习骑射,便可以大大地降低赵武灵王改革的摩擦力。

【启发】

1、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得下很大的决心。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曾经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看见某人别人英语水平特别好,自己特别羡慕,也想要把英语学好,于是拿起英语课本疯狂背诵,最后又不了了之。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数学考得特别差,结果没有分到重点班。当时我特别苦恼,后来我为了能让自己的数学达到110以上(满分120),于是下决心把自己的头发剃个精光,达不到要求绝对不留发。当时留光头,很多同学都笑话我,不过我不以为然,后来我数学再没低于110分。

2、凡是要抓典型,不能犯众怒。

当你要推行某项工作时,如果遭到很多人反对,同时也没有人支持你时,不要急于发怒惩罚大家,而是寻找一个突破口,利用很小的成本做大的事情。

比如我曾经在高二当班长,有一次晚自习,大部分人都在看书做作业,但是总有同学在后面叽叽喳喳讲不听,当时我已经提醒所有人如果谁再讲话就直接后面站着,晚自习要安安静静做作业看书,结果还是有人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我当时就直接点名让张三后面站着。他没有鸟我,我也没有说什么,你不站着,我就自己直接站起来,去后面站着,后来迫于压力,那个同学也跟着过来,并且叫我回去坐着,我没有坐而是继续站到下晚自习。从 那以后,晚自习再没有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了。

3、转移矛盾,消除隔阂

材料中赵成只是反对胡服骑射这项军事改革,并没有反对赵武灵王,故而他只是为了维护国家旧有的制度,后来赵武灵王直接喊话,你不带头执行这条命令,就是公然违抗我的命令,这样会让全天下老百姓私下议论我徇私枉法。后来赵成对此避而不谈,而是又回到赵武灵王舍弃旧制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与人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要急于争锋相对,而是学会转移矛盾。

比如三个领导坐在你前面,刚好要你分烟,可是现在烟盒里面只有两根烟,如果你直接从第一个分,那么第三个领导就没有烟了,这样你就得罪他了。本来是你跟三位领导之间的矛盾,最后演变成你跟一个领导的矛盾。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可以将烟直接丢在桌上,让他们三个人直接选择,相当于转移矛盾,至于他们怎么选择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这样有效避免分烟不合理导致的尴尬。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