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孙功炎先生小记•马重阳
并非天才 只是勤奋
——语言学家孙功炎先生小记
马重阳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建树,使他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北京语言学院编纂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老学者。问他的资质秉赋、治学经验,他那苍老的脸上总是带几分童贞,轻轻一笑:“我并非天才,只是比较勤奋,从少年到老年,淡泊名利,心不旁骛,一生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勤读书,勤思考,勤写札记,勤摘卡片。‘狐腋非一皮能温,鸡必数千而饱’ (刘勰语)。如果说自已在语言学、古典文学方面还有点成绩的话,全是自已铢积寸累,长年坚持的缘故。”这一番话发自内心,庶几道出孙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潜心治学、研究探索的个中真谛!
孙功炎,字玄常,今年已七十有四,浙江海宁人。少年入杭州艺专和上海新华艺专,学习绘画。毕业后任中学语文教师十余年,其间对语言学、古典文学等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写出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解放后,由叶圣陶、吕叔湘两先生推荐,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课本、《语文学习》杂志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他困顿辗转,携妻将雏,迁户落籍山西省稷山县,从事中学和师范教育二十余年。1979 年错划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后,他曾受聘中国人民大学语言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辑。1983年到运城师专,任学报编委,被山西省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山西省语言学会、古典文学学会及河东文化研究中心聘为顾问。
作为语言学家,孙功炎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便先后出版了《怎样辨别同义词》、《宾语和补语》和《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与人合著)等书。这些书虽算不上大部头,却都具有简明精到的特点,连同他在《语文学习》上发表的多篇论文,对当时的汉语语法学习和大、中学《汉语》课本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到七十年代末期,孙先生对语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2年,他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中册写了一篇“专论”,他的力作《汉语语法简史》便是在此"专论”基础上扩写而成。全书从古代到晚清,从解放前后再到八十年代初期,对我国传统语法学的发展状况和《马氏文通》产生以后出现的有代表性、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语法著作分别进行了评介。张志公称其“简明扼要,持论公允”,是研究汉语语法史和语法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其后,孙先生花去几年功夫又撰写出版了《马氏文通札记》。《马氏文通》为清末语言学家马建忠所著,马氏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孙先生对全书的引证和体系进行了研究。评()臧否,剖析辨正,切中肯綮,颇有独到之处。吕叔湘先生对此书评论说:“这篇札记是对《马氏文通》的一个述评,颇能抓住要害对马氏....种种矛盾都已经扼要地予以揭露。”
孙先生对古典文学研究也颇有造诣。他自幼便在家父敦促下,熟读《左传》、《诗经》、《文选》和《杜工部集》等古籍,涵泳优游,潜移默化,打下了深厚的古典功底。早在抗战后期,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读左蠡见》《姜石帚非白石辨》等文,受到主编苏寄顷先生的赞赏。后又在《国文月刊》上刊出《朱子仁说疏证》《苏译去国行笺注》等文,为叶圣陶先生等器重。近年他撰写的文艺、文学方面的《气韵探源》《诗经两千年》《宋诗漫论》等多篇论文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北某大学有十名研究生联名写信,索购刊载孙先生数万字长文《诗经两千年》的那期学报。对于旧体诗,孙先生初学古体,后学律诗和绝句,素不苟且,孜孜以求,刊于《倾盖集》(福建人民出版社)有五十多首,刊于《唐风集》(山西人民出版社)、《难老泉声》(山西诗词学会)近二十首。已故叶圣陶先生对他的诗极为赏识,曾赠诗与他有“风雅文采不如君”之叹。更值得称道的是孙先生近年完成的《姜白石诗词笺注》(山西人民出版社)。一部17万字的著作,作者倾40年心血,披览浩籍,精校细笺,其中甘苦,非为之者不能尝。白石诗中有"阿八”一词,孙先生最初不能确指,从30岁刻进脑海,20年后,才从《通俗编》等书中找到出处,此时他已两鬓飞霜了。《笺注》一书出版时,俞平伯和夏承焘两先生为之作序。俞老赞:“....雅赡审慎,不蔓不枝,自出诗人手,非炫博矜奇之比也……”
如今,年逾古稀的孙先生整日伏案握笔,专力著述,乐此不疲。他与人合作二十万字的《薛瑄诗选注》已交付山西人民出版社。他对《尔雅》、《广韵)等书的研读,已有《跋切韵考外篇跋》和数篇札记刊出,拟根据继续撰写的研究心得,将再出一本《尔雅札记》。
(此文原载1988年10月《运城师专报》,曾荣获当年山西省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后收入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耕耘者之歌》( 1994出版)一书)
附言:
孙功炎先生于今年7月溘然仙逝,作为晚辈,消息传来,不胜悲痛。因工作上的关系,曾编发孙先生晚年多篇学术稿件。校核原文,订正错讹,请益学问,每至先生书斋,总能面聆教海,如沐春风,如饮醍醐,获益匪浅。先生淡泊自守,不计名利,终生致力于祖国的学术事业,于中国语言学、古典文学、古近体诗、中国画创作皆有精深造诣,令人难窥其堂奥。读其书,想其人:先生蔚为大家、超拔脱俗、遗世高蹈、卓然独立的人生境界,是许多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阅乔岳以形培楼,酌沧波以喻畎浍”,常自惭资质驽骀,未能发奋自励,成就事业。今翻检十年前旧作,读之亦喜亦悲,令人感喟再三!先生音容笑貌,宛在目前。全文是当年如实的记述,其中史实、数字、年龄等未作刪改,一仍其旧,以志纪念。
(重阳又记,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