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读书

读商鞅

2023-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dtnl赫秋周

《资治通鉴》“商鞅变法”一章共七小节,本人对各小节的归纳如下:

1、秦孝公下令寻贤才,卫国公孙鞅西行到秦国。

(公孙鞅,卫国贵族,投奔秦国得到重用)

2、公叔痤因重病不起向魏惠王举贤,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病糊涂了没听劝去重用公孙鞅。

3、商鞅制定变法法令。

4、商鞅立木为信实施法令。

5、司马光关于信誉的感慨。

6、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因变法得罪的人趁势反击,商鞅被斩杀。

7、赵良对商鞅治秦提出看法。

商鞅,原名公孙鞅,别名卫鞅,封地在商,所以为商鞅。

在卫国出生的商鞅,喜好法家刑名之学。起初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即侍从官。后来,因与秦君宠臣要好而进入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

商鞅最著名的成就,当属他的变法,成语“立木为信”就是源自历史商鞅变法,比喻言出必行。

在这里,我并不想说商鞅的成就,我想从商鞅被杀事件中思考一二。

一个叫赵良的人曾劝说商鞅废新法,他拿受秦穆公重用的百里奚做例子,表明商鞅如何用法严酷、不得民心,提醒商鞅处境像早晨的朝露那样危险。但,商鞅并未听进赵良的劝告,之后就大难临头了。

商鞅变法动了贵族势力的蛋糕,得罪了不少人。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没有后台了,他被指控谋反而遭到捕捉。

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不接纳他,把他送回了秦国。

魏国为什么不接纳商鞅?商鞅原先就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按理来说,逃回魏国就像回娘家一样才对。

怪就怪商鞅曾经为了在秦国“升职加薪”不守道德底线的一次小人行为——在秦国联合齐、赵攻打魏国时,他撒谎哄骗魏国公子卬,让公子卬以为商鞅是个念旧情的老友不愿秦魏双方兵刃相见,公子卬听信了商鞅的鬼话,致使魏国大败,魏惠王也不得不屈辱割地求和。

商鞅在秦国不得民心,得罪权势;在外不与人交好,不为自己铺路建立外援。他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从商鞅的行为来看,多少也是有点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不听劝,专制独裁。

在乱世的大环境里,这种性格是要命的,何况他还是处在人人都忌惮的政治高层,这就意味着,没多少人敢良言劝告。

放在当下社会来看,其实很多家长也是专制独裁者,只不过家长的专制独裁是在家里——对着丈夫,对着妻子,亦或对着孩子专制独裁。这种行为让人感到窒息却又不敢反抗,最重要的是,它消耗了爱,甚至让那些被专制独裁者由爱转恨——这应该是那些层出不穷的家庭悲剧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我在阅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后的一点点浅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