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1): 金融范式的表示
金融范式值得是金融领域里所有活动、产品和组织结构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对这种范式的归纳,主要是为了试图发现金融的一般模式,并从中试图推到初可能的创新模式。此外互联网金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导在推动的各种活动中,通过对范式对检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靠谱的,什么是不靠谱的。
货币的基本特征
货币具备两个最基本特征:一般等价物,和流通性。这两个特征也就是金融千万年来所追求的目标:对象价格P= 对象价值V, 即一般等价物属性;节点入度(或称供应)I =节点出度(或称需求)O,即流通属性。这两个等式在现实中,从来没有相等过,金融就是付出劳动将这两个等式掰平的过程,并从中获得利润。其中节点意味着参与金融网络的个人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可以说整个金融体系为了实现这两个特征而构建起来,出现了大量的金融产品,并通过维持这两个特征得到利润。
P = V
如果要更加准确的表述的话,假定我们有一个一般价格单位,那么P(x, t) = V(x, t)表示在t时刻,对象x的价格单位等于其价值单位。由于实际中不存在这样一个价格单位,那么我们用P_usd(x,t) = V_usd(x,t)表示以美元衡量下两者相等。
P和V函数理论上具有链式法则,即P_a(x)=P_a(b)*P_b(x),解释为以a计价的对象x价格乘以b计价的a,等于以a计价的x价值乘以b计价的a价值。举例来说,以人民币计价的电脑价格等于以人民币计价的美元价格乘以以美元计价的电脑价格。但实际中,由于一切等式包含人类劳动,这个等式不会成立,而金融或其他商业活动从价差中得到利润。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V函数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供需关系而异,但不会因人而异。举例来说,西湖雨前龙井因其产地和出现时间产生的风味差别,形成了特殊的供需关系,所以其价值大于芦苇荡中秋绿茶。但是如果技术突破导致雨后龙井保存一年的风味和雨前龙井一致,那么即便雨前龙井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对于消费者无法判断两者差别会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贴着雨前龙井标签的供应,使其价值下降。但这不会因人而异,即我不懂茶,我认为雨前龙井价值不应该这么多,但如果我手上有雨前龙井,我会选择以其公认价格销售并获利,如果对方知道我不喜欢雨前龙井而出价低,我不会达成交易直到找到市场价为止。
I = O
同样的,更准确的讲,I(x,t) = O(x,t)表示在t时刻,节点x的流入等于流出。现实中,我们通过评估某个人持有的资产来评估其价值。但对于劳动者个体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流入与流出持平,这样就不会在收入较多的时候没时间花钱,需要花钱的年轻和老年时候收入微薄。对于企业来说,尽管追逐利润是存在意义,但是手上握有大量现金并不是有效的手段,最理想的状态是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贷款,在有现金时能够有合适的投资项目。这也是货币流通性的本质,否则个人需要的并不是在年老时的钱,而是年老时的医疗看护服务;企业需要的也不是贷款,而是厂房、设备和人员。货币流通性保障了以货币作为评估手段来确定对节点的流量的设定。
其中I/O的值与V相关,即具备更高价值的节点,可以有更大量的流入流出能力。但具体关系是怎样的,此中有大坑,填不了。
然而现实是,以上等式从来没有成立过,甚至永远不会成立。金融的工作就是识别出不相等的关系,从中获得利润,最终产生两者逐渐接近的效果。由于P和V的不相等,产生了大量的投资和投机工作,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提供。对V的观测产生了征信系统、数据提供以及各种估值手段。投资者通过观测P和V的差距或者现在V和将来V的差距,来找到投资机会。如果V小于P,投资者卖出后使得市场供给变多,降低P使之趋近V;反之亦然。极致的状态是通过高频交易,将具备相同V值对象的不同P的差别瞬间掰平。
由于I和O的不相等,产生了保险、银行、借贷等服务。个体不同地区的I/O不相等,出现了电子货币和现代支付手段。个体不同时间的I/O不相等,出现了养老保险、社保基金、人寿保险、疾病保险、按揭贷款等。个体和企业之间的I/O不相等,出现了P2P、同业拆借等借贷业务。企业不同时间的I/O不相等,出现了银行贷款、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等。I和O永远不会相等的原因来自于风险,由于无法正确估计未来的I值,无论是公司、个人都会留有一部分资金因此减少O值,银行也需要预留准备净来应付可能的O值增长;借贷需求通常来自于对O值的判断,如果其高于金融机构估计的未来I值,那么借贷合约就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