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心理想法

从心理学认识自己

2017-09-27  本文已影响1609人  痞子xian生

人最不了解的大概就是自己,即便是最浅显的容貌,有时都会感觉很陌生。

图片转自网络

经常有人会问,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认为这是最难以回答的问题,若姿态过高,别人会认为你夸大其词;若姿态过低,别人以为你谦虚过头;若中规中矩,别人又认为你乏味无趣。

你看,人就是这么矛盾。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定义来诠释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为了不让自己再罪恶下去,不得不重新认识下自己。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要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最惶恐的便是觉得自己太渺小,一个人最危险的就是认为自己很强大。

在许多场合,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进行求职,都免不了要自我介绍。但这种介绍基本都是建立在自我认识上,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不是有失偏颇就是不全面、不准确,我们常说“自我感觉良好”,显然带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成分。

尤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功利熏心的社会,总容易陷入一种迷茫和焦灼的状态。每天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忙得比陀螺还快,时时刻刻都像是在跟生活干仗,可依然改变不了压力无限大,收入无限少。

特别是刚步入社会时,或大或小的心理落差更让人怀疑自己的价值所在。也不知该如何去定位自己,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到努力的方向,面对选择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这实在是一种病,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心理学的书来指导我们。更严重点,就需要去看心理专家了。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撰写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自我需要从四个方面分析: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自我认识,社会自我。

但在此之前,得先了解两个概念。

焦点效应:人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通俗点来讲: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以为多了一个暗恋你的人。其实,只不过是你自作多情,而别人的惊鸿一瞥正好是在找路。

说白了,人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好像全世界除了自己站在聚光灯下,其他人都是配角或者观众。

全世界有70亿人,我们是渺小到比蚂蚁还轻微,过分的看重自己,反而会带来很多困扰。比如你今天洗没洗脸,穿没穿内裤,理没理头发,化没化妆,这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根本不用太过于纠结,别人那么忙,谁会有空在意你那么多。

除非你是去相亲。

所以记住一点:你以为的你以为不是你以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简单点来说:人是一种情绪动物,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会写在脸上。而所有的内心戏只不过是你自导自演,别人并不一定能了解,或者准确观察到。

比如,别人借你钱,一直没还。但又不好开口问,所以每次见到他就横眉冷对,希望他不会那么缺心眼,赶紧把钱还了。可别人却没注意到,或者忘了。反而困扰着自己,搞得很郁闷。

同样,今天可能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无意冒犯了他人,感到非常懊恼和后悔。下次见面都会很不好意思,但别人可能并未放在心上,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却耿耿于怀,难以自拔。

这完全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所有的情绪和内心纠葛都是自己意淫出来的,纯属浪费表情。你外在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也是别人所关注的。

因此,别人欠钱就及时去问,要干一件事就抓紧行动,哪要意淫那么多。

自我概念:我是谁?

这是对自己最为浅显的认知,知道自己的名字、性别、感受和记忆,以及那些特殊信念构成自我图式。

它会为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找到与自身相近的一类人,并有意识的进行回忆和学习。

假如你现在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写手,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在努力写文的过程中,你就会特别留意跟你同类型的人,将好的技巧和方法加以运用,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此,明确自己需要的,并想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也就是你的梦想,即可能自我。

这种可能自我会摒弃自己厌恶的,激发出一种渴望的生活愿景,有所追求,才促使我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自我价值感:自尊的高低?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通过比较形成,知道自己在圈子内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但比较就有高低,有了高低之分就有伤害。

一个有魅力、聪明、帅气的人就容易获得高自尊,并且有利于培养乐观和愉快的感觉。但高自尊如果掺杂了自我膨胀,就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成就,导致同理心降低。一旦遭到排斥、批评而感到威胁或沮丧时,就会具有潜在的攻击性和报复行为。

比如,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不仅喜欢插嘴打断别人,还喜欢对人评头论足。可反过来,他就会唇齿相讥、尖酸刻薄。

在《白夜追凶》的电视剧里,高远就是因为过高的自尊导致无法忍受自己的缺陷,变得心灵扭曲进而杀人分尸。

而低自尊的人通常很阴郁,缺乏自信,伴随着焦虑、消极和孤独。做什么事都容易否定自己,难以正确的认识自我,活得很压抑、封闭。

对于人和事,总喜欢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既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也没有强有力的担当。

因此,过高的自尊就变成了自负,过低的自尊就成了自卑。只有安全型自尊才是健康的,不因为外在的褒贬、批评或者赞美引起心理失衡,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特质而感觉良好。

就如印第安的谚语:真正的卓越并非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以前的自己。

自我认识:如何解释和预测自我?

我时常在想,两个无任何血缘关系的独立个体,能够相知相爱,行鱼水之欢,并相守一生,这真是太神奇了。

这种行为实在是难以解释,可能你会说因为某一特质:善良、温柔、大方,但世界上同类型的人有很多,可偏偏选择了她,从逻辑上是解释不通的。

或许喜欢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因为爱一个人可以无条件付出。但离开一个人本是不需要理由的,我们却能找很多看似合理的理由离开。

所以对自我认识的那些行为往往很难有答案,只能靠走心,凭感觉。

同样,我们在恋爱时,总会乐观的预测彼此会相守一生,甚至还构划出未来美好的蓝图。但这种预测却是不靠谱的,甚至有可能过段时间就分了。

而真正能精确预测这段感情的持续时间,是身边的朋友,因为自己容易陷入盲区,也就是认识缺陷。

大概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另外,我们在做人生中许多未知的选择或决定时,都会考虑到未来的感受,也就是预测会有怎样的结果和后果。

即便是你在结婚的那一刻,也会萌发出一种想法:她真的就是我将要携手一生的人吗?并且一辈子都会幸福吗?

这种困扰预测到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吵架离婚,而导致感到后悔和痛苦,需要很长时间来治愈自己。

但,这实际上是过于放大自己的痛苦,因为人是有心理防御机制的,越是残酷、难以接受的反而能及时调节自我,恢复力更强,持续时间更短。

社会自我:作为不同的角色,社会如何评判?

首先,我们的存在是有多重角色和身份,需要灵活切换和转变,不管是作为学生、老师、子女还是父母,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并且尽可能将角色和行为达到高度统一。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生活上,可以是朋友,在工作上,就是同事,在爱情里,也可以是恋人。但千万不能混淆,不同的角色就得有不同的相处方式。

你要知道,人活着就是一种体验,一旦出现角色模糊和角色错位就会发生冲出。

如果是员工就最好不要去干领导的活,干得不好就是你的责任,干得好这是你应该为领导分忧。尤其不能越权,这样会让人误以为是强出风头,没把领导放在眼里。所以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才能更好的收放自如。

虽然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这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干死耶稣你也并非上帝。毕竟每个地域的文化是有差别,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主义,而我们大多是集体主义,圆滑处事才方为上策。

其次,社会的比较和他人的评价一直影响着我们成长,也许你从小就是左邻右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正面的评价往往能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我,也就是赞美要也比批评更容易接受。

但人的比较通常是往上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大环境下,任何比较和评价都不是评判你的唯一标准,否则,你就可能被别人的是非曲直议论所“绑架”。

最后,社会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对着它搔首弄姿、顾影自怜时,也许镜子本身就有污点,所以看上去很肮脏。也许自身有缺点,正好知道自己的不足。

不管怎么说,得看你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选择孤芳自赏,还是自渐形秽。亦或是在别人的世界里,选择行不苟合,还是随波逐流。

总之,唯勿忘初衷,才方得始终。

通过心理学的剖析,再结合哲学,就能更清晰的认识自我: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我要和谁一起去?

我去了要干什么事?

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很成功的典范:他是一个和尚,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到西天取经,途中找到了三个徒弟一同前行,然后到达目的地,取得真经,并封为佛。


那么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