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珍惜拥有
该放手则放手
昨天,在某平台,我看到这样一个让人思之颇感沉重的问题:面对生死,你是选择即使浑身插满管子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还是选择有尊严地、从容地离开这个世界?
一个高赞回答是:如果还有救,当然拼死一搏。如果花费巨大,痛苦异常,前景渺茫,还是算了吧。人其实追求的不是活着,而是有尊严地活着。活到管子进、管子出的份上,尊严何在?生命的意义又何在?更别说什么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的问题了。
我大体认同这个观点。我知道史铁生肯定也认同这个观点。
他住过很多回医院,见过很多身患绝症的人,见过他们对平安归去的祈盼,见过因这祈盼不得回应而给他们带来的折磨,生理的和精神的折磨,分分秒秒不得间歇。
他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似乎只是为了一种貌似人道的习俗。既看不到人的尊严,也看不出任何一点人道,而好像只是一次刑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被病魔百般戏弄,失尽了尊严和自由,而另一些他的同类呢,要么冷漠地视而不见,要么爱莫能助,唯暗自祈祷着自己的归程万勿这般残忍。这简直是对所有人的一次侮辱,其辱不在死,人人都是要死的;其辱在于,历来自尊的人类在死亡面前竟是如此慌张和无所作为。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让那必来的“归去”成为刑罚呢?为什么不能让它成为人生之旅的光明磊落的结束,坦然地接受自己必然的归宿,或者心怀敬意地送走我们所爱的人呢?
该抗争则抗争
虽说到了一定程度,该放手则放手。但同时,我想到一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此书作者李开复1961年12月生于台湾省,祖籍四川,作家、企业家、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了。
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
2013年9月,李开复罹患淋巴癌。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他在患癌症期间的一些事,包括治疗、生活、锻炼、家人及朋友的关爱等等,讲述了他从诊断出癌症到治疗,再到慢慢恢复的过程,最后与死神擦肩而过。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我们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
“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有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使人深思。
我非常喜欢他这本书的名字——“向死而生”;我更欣赏他对生死、对疾病的态度;我更感谢他的这本书给世人的警醒作用。
就像作者自己,获得了成功,实现了梦想,赢得了鲜花与掌声,却因过度劳累忙碌,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而患上了淋巴癌。这不禁使人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一切你想要的该如何取舍,轻重缓急该如何排序?·····
结语
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我们不加留意地度过我们的好日子,许多欢愉的时光未加品尝和咀嚼就过去了,直到以后,日子变得艰难和令人沮丧时,才徒劳地为逝去的好日子而叹息,想念和渴望曾经有过的美好。
是啊,有些人总是太看重那些求而不得的东西,而忽视了自己所拥有的,直到曾经拥有的也变成了求而不得的。
“长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切安好的时候,想想这类问题非常好:向死而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珍惜、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比如,健康、家庭、金钱、自由、工作······
前面说了该放手则放手,该抗争战则抗争,那在具体的情况下到底选哪个?这就基于个人的判断,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祷告词(来自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
“主啊,求你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求你赐给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求你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向死而生,感恩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