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菜鸟成长记

30岁以后还需要“兴趣”吗?

2016-10-25  本文已影响58人  Rock活力重启

前5篇文章,我分别介绍了精力充沛的5种来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返回去看一下。

我身边有这样几个人,经常把几句话放嘴边,“感觉自己年龄大了”,“生活压力这么大,供房买车养孩子,哪有心思干别的”,“总觉得越来越累”,“咱这个岁数了,别折腾了,有个稳定工作就不错了”。其实他们也才30多岁,好像只有外界给的压力,生活再也没有其它的乐趣,但是他们业余时间并不少,多是用来喝喝酒、吃吃饭、唱唱歌、打打牌。

我前边也讲过,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去工作,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间一长,工作更多是应付,非但业绩不理想,自己也越做越累。那就简单了,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就行了?哪有那么简单!

这两年,我一直在做管理工作,所以面试了很多人。只要应聘者是30岁以下,我基本会问一个问题,“你的兴趣是什么?”我也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估算一下,想也不想就能说出自己的兴趣,而且能听出来不是为了面试而设计的,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刚毕业的应届生,知道自己兴趣的还多一些,年龄越大,回答越模糊,所以30岁以上的,我干脆就不问了。

这也不能全怪我们自己,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负很大责任。我想,如果去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会说出一大串匪夷所思的兴趣爱好;如果去问小学生,就会收到更多的“标准答案”;如果去问中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肯定是被家长、老师一次次地打击。应试教育让我们觉得,功利的结果最重要,兴趣爱好不重要。可是现在面临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在农业社会,整个国家的职业就分了四种:士农工商。普通老百姓,生存是第一位的,能活下去就不错了,不可能去考虑自己的爱好。

我们熟悉的大学分科,是为了满足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因为分工越来越细。大学分科是按照工业种类或市场智能而设计的,再加上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制度,我们更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毕业后,好工作的若干标准,其中一条就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了,大学没白上。

现在,环境又有所变化,分工更细了,很多新的职业,大学也没有对应的专业,而大学里学的很多东西,工作以后发现,根本用不上,还是要重新学习。这是社会剧烈变化的特点,能适应的人,就会抓住变化带来的红利,固执守旧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只要是稍微关心一下经济发展的人就知道,现在我们国家在结构转型,在消费升级,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创意产业。一旦制造业升级完成,所需要的人会越来越少,大量的人被挤到服务行业、创意产业去工作,它们的分工会更细,差异化也会更大。

我们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工作了,可悲的是,很多人早已经没有了兴趣,即使有,也与创造力无关,更确切的说,那只是消遣娱乐而已,称不上兴趣。

现在我在研究精力管理,我发现,单纯从精力的角度来看待精力管理,是片面的。有些人工作效率低,经常疲劳,不是身体的原因,而是缺乏内在的动力。很多人内在的动力,就是为了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只有这么一个动力是有问题的。

如果一直用“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要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成为富二代,那就让我的孩子成为富二代”这样一些目标作为动力的话,你会慢慢地觉得自己很伟大,但时间长了,又会觉得自己很委屈,感觉自己工作只是一个付出者。其实,这些只是我们奋斗的结果,而不能作为长久的动力源。

从去年开始,整个国家都在提倡“工匠精神”,细想一下,那些“匠人”能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一种产品,内在驱动肯定是兴趣,如果内在驱动是赚钱,那一两年不赚钱就放弃了,不会一直坚持,也就不会有最后的大成。

这两年风靡市场的“猫王”收音机,成了很多文艺女青年的标配,也成为了很多小朋友的新玩具。我也见过“猫王”收音机的设计者曾德钧,曾老在退休后开始做自己的“猫王”收音机,他也不是为了赚钱,也没想到产品会如此受年轻人喜欢。他说,他做的前三版都是没卖出去几台,可他不是冲着赚钱去做的,于是不断改进、不断尝试,最终有了今天的“猫王”。曾老最后说了一句,“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

我们不一定要做“匠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从爱好出发去做工作的人,更容易精力充沛地去做事,更容易享受做事的过程,更容易有更高的成绩。

如今,作为30岁以上的70后、80后,我们想要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去生活,只学一些“术”的层面的技巧、方法,还是不够的,首先还是要重拾我们已经忘却的兴趣,哪怕只作为一个业余爱好,那也是让大脑皮层休息的一个好办法,万一业余爱好越来越精,将来成了自己创业的项目,那也未可知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