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值得看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怎么办?(附涨粉秘籍)

2020-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天璇小兔

1

"明明有一大堆的事要做,却总想赖在床上玩手机怎么办?"

不要急,这是很正常的。

谁不是“一边讨厌自己,一边努力生活”呢?

一切的一切总会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我要说的一些话可能会刺痛你心里最敏感的地方,但请相信:

只要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很快,你就会和“想要的自己”见面。

我就是用了文中的两种方法,才能从拥挤的日常生活中脱出身来。

用一年的时间,从默默潜水四年的知乎小透明,变成了有一点点存在感的16200粉丝的知乎答主。

(关注公众号:纤雀,回复:知乎,免费送你花钱才能拿到的知乎涨粉秘籍

通过知乎,我的公众号粉丝涨到了2000+)

2

睡前的十分钟,我们总是斗志满满。

在畅想未来的自己,规划明天的行动时,总能在夜色中隐秘地笑出声来。

你也不知道“想要的自己”要多久才能来,但“想要的自己”就像个口号,仅仅是一个口号,也足够让你欢心满足,安然入睡。

只是在明早天一亮的时候,闹钟依然从六点,响到了七点半。

说好给自己每早给自己留出的1.5小时的充电时间,最终变成了永远无法抵达的抱歉。

其实刷手机的你,在刷手机时也并没有那么快乐。

你想学日语,却在五十音图课程上了一半的时候,就扭头玩手机。

你给自己报了一大堆时下“九块九”、“十九块九”、“四十九块九”的学习课。

总能在报了课的那以刻就心生优越: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勤奋刻苦又努力的人才。

却在开课才十五分钟的时候就默默退出了直播间,不知不觉打开了某音,一下刷到了睡觉。

你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但却迟迟无法行动。

你很清楚想要的自己长什么样,却始终是在憧憬,一直无法抵达。

难道,这辈子,你永远无法成为“想要的自己”吗?

不,你可以,你完全可以。

我们都是普通人类,想要的东西也都是“人类”才会想要的。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理由办不到“人”才能办到的事?

其实,你只是需要在一切开始的时候,先给自己一颗平静的心。

3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1.无法成为“想要的自己”是因为我们太急于求成

在《允许自己虚度时光》一书里,曾有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因为我总在期待着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

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的瘦下;

发一条微信期待它被回复;

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

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我长舒一口气。

如果没实现,就自怨自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自己去做一时半会看不到成效的事。

心中总想做更多更多的事,更快地获得成功,更快地抵达自己的目标。

我们不想努力,只想收获努力过后的“成果”。

学的东西一难,就没耐心了;想做的东西一感觉无聊,就转身玩手机了。

我们生活在获取“快乐”越来越容易的年代。

某音的小段子,某手的土味情话,B站的精品鬼畜在不断触发我们“笑点”的同时,也降低了对“不快乐”、“短暂枯燥”的耐受力。

如果躺在床上刷微博时就能笑得前仰后合,谁还愿意坐在桌前苦哈哈地背单词?

人生过早过快地接触到强刺激,就会对一切需要“先苦后甜”的事失去兴趣。

2.注意力被过度消耗后的无法专注

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各种各样的软件都在拼死拼活地抢夺用户的时间。

李笑来说过:注意力是你这个年代拥有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普遍下降了。

微软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2000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是12秒,2015年只有8秒了。

那2020年可能只有5秒了。

我们总喜欢“赶”。

多重多样的“欲望”,像一座座层层叠叠的小山。

当你想赶快做完一件事的时候,就说明你不再关心此事,而是想着下一件事。

你匆匆忙忙应付了眼前的事,又开始下一件事,最后你的心没有得到过安宁。

所以“手机”成为了最好的逃避方式。

我们宁愿相信自己“学不好”是事实,也不愿意承认“其实我内心还蛮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但就是不想付出,无法努力”的事实。

戒掉浮躁,就是要做好当下的一件事。把全部的热忱投入进去,那时你的心才会得到安宁。

高僧把扫地也当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沉浸于扫地这个过程,直到把地扫干净,他获得了心灵的安宁。

我能体验到最好的睡眠,就是上学时不知道怎么睡过去的五分钟。

睁开眼感觉脑袋清醒得像睡了一个小时那么久,一看墙上的表盘却只过去五分钟而已。                                                

肤浅的幻想最可怕,只有沉浸式的努力才能让我们感到来自于“努力”快乐。        

4

对此,纤雀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阶梯时间法。

选一个对你来说不那么难起床的时间。

关闭手机,拿走桌面上一切可干扰你的东西。

第一天花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坐在那里,尽可能完成自己既定的任务。

可以是背单词,也可以是读一本书。

第一天,你可能会有一点走神。

不要怕。不要沮丧。完成的不好也没关系。

感受自己这种走神,下意识地去捕捉“当你走神时,你在走什么”?

立刻找一个本子,记下自己第一天的“干扰物”。

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来,继续专注。

如此类推。一天天保持在桌前行动的习惯。

每少一个干扰物时,你都可以给自己的“专注”时间再加10分钟。

直到自己可以完整保证两个小时的专注。

在外界不断刺激下而生出的“快乐”是廉价的,因内心满足而产生的沉浸式快乐,才是真正的“飘飘欲仙”。

过去的十年,神经学家发现,人脑就像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对经验有着超乎大家想象的反应。

如果你每天让大脑学数学,它就越来越擅长数学。如果你让它忧虑,它就会越来越忧虑。

如果你让它专注,它就会越来越专注。

你的大脑不仅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也会根据你的要求重新塑形。

在想象中逼近“想要的自己”是虚幻的,真正“想要的自己”就藏在你当下所做的每分每秒中。

“现在的你”的每分每秒,都构成了来自“未来”的全部的你。

第二个方法:冥想法

冥想不是玄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年龄和灰质之间的关系。

他们比较了50位进行了多年冥想的人和50位没有进行冥想的人。

研究显示,在冥想的人中,灰质下降少于不冥想的人。

研究人员发现,冥想的人比不冥想的人大脑皮层表面积更大,大脑灰质更厚,灰质则是与我们的学习认知记忆相关,灰质越厚,我们学起来就越轻松。

1848年,25岁的盖奇是一名铁路工人。

雇主称他为最好的朋友,工友喜欢他尊敬他,家人觉得他踏实又能干,医生约翰认为他是个有“钢铁般意志”的人。

然而在9月13日周三下午四点半,盖奇平静的人生被打破了。

当时盖奇和工友正在用炸药清理铁路。这件事他们做过无数次,这次却出了岔子。

炸药提早爆炸了,一根三英尺长,七英寸宽的钢筋插进了盖奇的头骨。贯穿了他的左脸,穿过他的前额皮质,飞到了身后有20码的地方。

钢筋上还粘着他的大脑灰质!

不幸中的万幸是,盖奇奇迹般的生还了。

可从此以后却像变了一个人。他易怒易躁,心智和身体之间的平衡似乎被打破了。如果你想让他管住自己或者和他的意见向左,他就会失去控制。

这都是失去“灰质”的后果。

通过冥想训练大脑,就像通过锻炼训练肌肉一样。

通过一定的训练,大脑中某些区域的密度会变大,会聚集更多的灰质。

神经学家发现,经常让大脑冥想,它不仅会变得擅长冥想,还会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压力,克制冲动和自我认知能力。

星标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冥想”,告诉你纤雀最喜欢用的冥想APP。

我是纤雀,没什么才华,却想给你最长情的陪伴。

个人能够经验过最好的感觉,就是明白自己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所回报!

喜欢请转发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