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在实践

2022-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霓裳琦云居

颜元是河北博野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践锻炼,反对学而不行。颜元的治学之道具有鲜明特点。梁启超称赞他:“其学有类罗马之‘斯多噶派’,其对于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

既要读书,又要实践

明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仍有部分学者闭门读书,置国家安危、百姓生死于不顾,只将读书著书事业看作是最重要的事,将治学等同于只读书。颜元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疾,他强烈批判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极言只读书之弊,呼吁学者要将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

颜元指出,读书只是获取间接经验,学习不等于只读书,好学不等于好读书。他说:“夫读书乃学中之一事,何为全副精神用在简策乎?”学习包括读书和实践,读书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而不是学习的全部,将全部精力用在书本上属于本末倒置。

将学习等同于只读书,就会面临书太多而人的精力有限的矛盾,因为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看完所有的书。颜元指出:“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一个人的生命时长是有限的,精力旺盛的时光更是短暂,如果只投放在书海中,就会挤占社会实践的时间精力,进而会导致人的办事能力变弱。

一味只投身在读书上,还容易使人知行脱节。颜元强调:“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脑中思考过、口中讲过、书本上见过,都只是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而不足以支撑行为的转变,遇到事情依然是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在起作用,这就很容易导致知行脱节。更严重的是,只读书而不活动,还会严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颜元看到当时文弱书生的状态,痛心地说:“耗气劳心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

过度读书虽然有弊病,但是颜元并非主张不读书。当弟子问他书是否能够废弃时,颜元回答:“否。学之字句皆益人,读著万卷倍为累。”他建议人们读少量书和读经典书,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社会实践。

纵观现在的读书人就是为了文凭,不用心学,学了也不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完全没有领悟学习的真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