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这是我和分享经济的私人恩怨
去年,几个App成了iPhone必备,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今天,我操作着生疏的PS为这个听起来有点像教会组织的公众账号“众享社”画着LOGO……
我的故事
故事要从2014年的第一场雨说起。“听说优步可以免费乘车耶!”“下!”为了50元代金券我被卷入了这场分享经济的浪潮。伴随着免费搭车的愉悦心情,我发现这玩意车子干净,一路可以和师傅谈天,下车也不需要翻包找出手机才能完成的操作。我常常会问师傅作为兼职司机的收入,培训内容,公司有关的安全管理及事故的处理方式,越发对这类平台感兴趣。于是乎,给Uber发邮件要求成为司机,被师傅拉进“司机群”被普及各类可以利用私家车赚外快的方式及各类app的优缺点,从易道到小马试驾,关注Uber的跨界营销秀。而说到产生忠诚度,则是在我去年新加坡旅行落地时打开Uber的那一秒,”Request myUber——3min” “Hello? Thisis Uber driver. ”提着行李奔上车,一路狂聊Uber在新加坡的市场状况,旅行建议,温馨的到了我在Airbnb上预定的家。之后的5天里,Uber成了我除了双腿之外的主要交通工具,虽然价格略贵,但在博物馆门口遇到同样喜欢看展览并且后来热心帮忙并成为朋友的师傅,及告诉你如何选乘交通工具去哪里最合理的师傅都成为了旅行中的一部分。
提到Airbnb,就不得不说起我的日本房东。因为最初在创业公司做的是境外旅行的app,Airbnb就变成一个躺在手机好多年却只用于观光的应用,直到去年的日本之行。在“住”这件事情上,我是个近乎苛刻的事儿逼,对我来说,把住处选好旅行准备就完成了一大半。于是乎,在浏览了Booking和Airbnb几乎所有可预订的房间后,我决定第一天晚上找个当地人家住,顺便也做做真人攻略。”Hi!Li-San!”我就这样成为Masaru的第一位客人。我用住宿的钱交换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休息的房间,更像一个临时的家:有合胃口的早餐、健谈的邻居、晚上会去车站接你的房东、许多你会感兴趣的故事……哦,或许还有忘年交~
最爱的“老人与狗”
番茄炒蛋与豆乳锅(NABE),这算技能交换吧
我们的故事
这种“比你期待的得到更多”的模式让我感受到社会资本的力量,也让我和其他三个小伙伴一起,不仅去体验和感慨,同样去寻找。我们一起去找关于共享经济的各方观点,整理译文,一起去找亲和实在的“有饭”(来我的饭桌,聚四方好友,吃拿手好菜的私厨平台)创始人,一起做小访谈,去发现一个全面的共享经济。将资源最优化产生的成本优势、通过情感层面产生的高额转换成本、基于信任产生的社交网络和互联网时代下的辐射效应都让我们看到共享经济的巨大活力。同样,作为舶来品如何接地气让本土用户用着更安全和省心?如何在迅速扩张的同时不去牺牲用户体验和利益?如何让每个用户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如何聪明的规避风险?都是共享经济产品需要变通及达到新的平衡的地方。
许多人的故事
拿最常用的Uber为例(虽然很多人争论说Uber不是共享经济,它的愿景是让人人不需要开车,但碰巧在目前这个阶段它的需求仍然是利用私家车实现的),如果不赶急,我每一次乘车都会跟司机聊天:加入Uber多久了?加入及培训流程是什么?公司跟你们的协议,包括事故责任、权利保障等你清楚吗?收入怎么样?对平台、乘客及模式的看法?粗略归纳起来问题存在于:为求得快速发展,对于司机上岗的资质审查,培训过程越来越应付,导致车况和司机素质参差不齐,用户体验差异很大,而潜在的安全问题也是巨大的隐患;司机上岗后,对师傅的服务欠缺,不管对于软件更新或是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理都没有任何指导;而对用户而言,对司机的不付责任就是对乘客的不负责任。没有任何电话联系方式,哪怕是紧急联系方式,一切仅靠第三天才能回复的邮件解决恐怕很难让大众满意。最后,公司文化的在员工中的渗透,广义上说,司机算是Uber的员工了,对于公司价值、理念的渗透不是靠自己的架子就能搞定的。
那些年,
我写过的邮件建议和三天后的回复
来一起吧?
我们希望共享经济可以发展起来,毕竟,对于我们每一个用户来说,直接的收益便是各种成本的下降。我们在感受着共享经济的崛起,同样,这个市场容不下太多玩家,活下来的只能是懂得因地制宜,保持平衡和可持续的产品。所以,如果你愿意,那来跟我们一起,讨论一个全面的共享经济,说你想说的。这是我的公众号,也会成为你的,我们走着瞧。
下一期,想让我带你了解各领域的共享经济产品?还是瞧一瞧他们做的有趣的营销活动?你说了算!你问干嘛写营销,工作原因,偏个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包含上面的账户信息,另请私信众享社,咱们也认识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