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标准地名序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地名命名的意义在于地名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也即命名的因由或理据。从历史发展来看,这种赋予经历了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从语言称谓到文字书写,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在空间上,既包括自然地理实体,也包括人文地理实体,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地名命名的空间范围也在逐步扩展。同样,地名也包括了特定的主位、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时间,即特定的时空,具备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专名词和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通名词等必要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元素。
长丰县标准地名序言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的媒介和工具。加强地名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准确、便捷、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而且对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快速获得和传递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规范地名信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应用水平,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及时规范的服务,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还可以为日益频繁的国际国内交流创造和谐的环境。
长丰县标准地名序言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长丰地名承载着长丰的发展变迁,体现着长丰的风土人情,是长丰历史的生动诉说,是长丰文化的深度记忆,比如庄墓,因楚庄墓葬而得名,南宋开埠,是存在较早的水陆码头;吴山,原名桑科铺,唐末五代时期,杨行密崛起江淮,朝封吴王,归葬于此,因坟大如山得名,吴王遗踪名列合肥新十景;下塘,史称芰蒲城,俗名夏塘,明清方志中就有设“镇”和“凤庐同知府”的记载,是最早出现的镇名……但随着时光流逝,人事更迭,一些地名的历史缘由和文化内涵已鲜有人知。出于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次地名普查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稳定地名为主,以可变地名为辅,始终把握“准确考据,尊重史实,广征博引,兼收并蓄”的原则,深入调研,多方求证,钩沉发微,去伪存真,力求从自然、历史、人文着眼,将地名生成的前后脉络打通,全方位地展现源远流长的地名演变历史,反映地名概况与丰富意涵,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一一考据,挖掘长丰地名独有的文化特色,解读长丰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发展,让读者在品味地名历史文化的同时,对长丰的自然风貌及社会发展脉络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长丰县标准地名序言地名是一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长丰县域史属两府三县(凤阳府寿县、定远县和庐州府合肥县),离州鹜远,岗冲交错,水系繁多,水旱灾害易发,兵燹匪患不断,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勇敢抗争的生动画卷,而长丰地名中圩、墙、堰、坝的出现便是在这个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地名或以形势命名,或反映人民智慧,既直观展现了当时的地形地貌,又生动体现了长丰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长治久安、人寿年丰的社会理想。还有一些地名,诸如陶杨集、陈杨集、陈洋埠、九井七谷堆等久已废止的历史地名,封小郢(丰小郢)、合寨铺(豸铺)、殷大郢(英大郢)等被误读和訾郢(志郢)、龚岗(公岗)、傅会(付会)、戴圩(代圩)等被讹称的现今地名,无不诉说着世事的悲欢离合,反映着文化的丰歉消长,亟需做出必要的纠偏救失。1965年,析寿县、定远、肥东、肥西之地建县后,又新生了诸如创新、迎新、幸福、富民、永丰之类的地名,则寓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褒扬,同样需要做出合理的阐发。
长丰县标准地名序言地名是一个地方乡情乡愁的物质承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珍爱乡愁,寻找乡愁,留住乡愁”,而长丰人的乡愁,同样融化在这一个个地名中。比如带有“老”、“大”、“祠”、“庙”、“房”等字眼的姓氏地名,所述大多为该姓氏的始迁地和发祥地,从古代沿用至今;枣林铺、桃园、柿树、梨园、仓房、糟坊等以物产和生产命名的地名,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一方水土一方人,世世代代的长丰人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这些口口相传的地名,牵动着万千游子的思乡愁肠。
长丰县标准地名序言地名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的形象投射。长丰县域自古人文蔚起,史不绝书,“民风刚毅”,而又“文风素著”,多元文化特征显明。长丰的诸多地名都以历史事件或族姓、人物命名。比如以刘云峰烈士名字命名的云峰村(乡),以安徽工委、吴山庙起义、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等命名的纪念地,无不以另一种方式镌刻着先贤的英名,让人从这些鲜活的名字中联想起他们慷慨悲歌的壮烈场面,从而激发起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特殊地理位置也使长丰成为楚汉与吴文化的汇集地,由此也衍生出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诸如含有“郢”、“谷堆”、“台”等通名的许多地名也因此而来。这些地名折射出了长丰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内涵,闪耀着祖辈勤劳与智慧的光芒。
地名录是经规范化的地名字顺一览表,每个词条包括标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和概述三个部分,虽然不同于地名志在内容上应翔实丰满,侧重于地名的考证,除需交待标准名称的来历、含意外,还应将历代曾用名、别名及其演变交待清楚。但地名的主要功能一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因此,我们认为宁可把“录”编得像“志”,绝不可把“志”编得像“录”,对古今地名的历史和特征尽量给以不同程度的描绘和识别,兼及纪念地和旅游景点,以期提供长丰地名及有关地理方面的资料。
地名录离不开对地名来历、含意及演变的考证。考证质量的高低优劣,决定着地名录本身质量的高低优劣。考证敷衍粗疏,以致错漏迭出,这样的成果非但不便应用,而且价值顿失。为此,我们发动了一大批在乡民政、村居干部和“五老”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古今方志、档案文献和族姓谱牒,集中强大的集体智慧以采集数据。编写地名录应尽可能地消灭无考地名,只要大量占有史料,实地踏勘,多方走访,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做到这一点是完全可能的。但有的地名来历和含意并非只有一解,诸说并存是有益的,比如造甲亦为明末靖南侯黄得功驻节造甲处,绝非只有曹操造甲于此;有的地名来历和含意与史实不符,应当尊重史实,绝不可为了消灭无考地名而牵强附会、滥竽充数,如华庙原为华佗庙,观美原为观音庙等;有的地名虽经多方查证,其来历和含意仍难以厘清,则允许存疑,待有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之后再做结论。这种理念和方法一直贯穿于地名普查工作的始终,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长丰县标准地名录》是对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转化与应用,共收录本县四级十一类地名约6372条,抽取其中的地名要素进行分析解读,是普查成果的综合反映。地名录之收名,贵在精准,贵在权威,故其书写尤应规范,注音务必标准,概述力求笃信,方有实用价值。本地名录所收地名都是经过对地名的全面普查和多方考证之后认定的标准名称,因此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为了突出这种权威性,编纂工作严格执行各级政府颁发的指令性文件,以确保地名标准化处理的成果和地名的相对稳定性。
编纂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除密切关注当下的编纂规则和因时而变外,我们还借鉴了一些地名志、地名词典的编纂经验,力争将一部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兼具的地名工作成果贡献于今人和后世。但由于时间仓促,经验缺乏,加之所能搜罗和涉猎的资料有限,此书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切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意见,与我们一道,进一步深度挖掘我县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与社会互动并进而共同努力。
林家俊 李 标
2019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