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中西医之争再思考
最近武汉新型肺炎疫情牵动人心,关于中西医之争也再次出现微信群,朋友圈中有学中医的朋友推荐中医药方预防、治疗新型的,立马就容易招致各种不同意见评论甚至攻击。
这么多年了,中西医之争,仍然没有结果,当程度上仍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看到班007班里大家也在讨论,我也忍不住把我当前的思考整理一下。
17年,经历过非典疫情,亲身体会过中医治疗非典的效果,北大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学子组织了中医研习班,2005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大中医学社。
为了避免浅尝辄止,北大中医学社进行了统一的课程设计,从中医经典入门,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辅以实践,并延请名医进行讲座、授课,假期里还外出拜访各地明医。
我2008年加入北大中医学社,2010年担任社长,2013年毕业工作之后离开。在学社几年,读了一些中医书,学习了一些理论,也互相当”小白鼠”进行实操练习,亲眼看着学社出了几位将中医作为终身事业的大牛,医术水平不输科班出身。虽然我毕业之后从事了媒体工作,但还是跟以前的中医朋友们保持着联系,对中医西医健康问题也一直非常关注。
一、中西医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自从有互联网以来,有关中医优劣的争论就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中西医之争,本质上是古今中外文化之争的缩影。
质疑中医的人以学理工科的人为主,他们大多具有生物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以科学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理论,认为中医不科学,和风水、算命、巫术、玄学等类似,都是封建糟粕。一些抨击中医的人,甚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倡言要取消中医。
批评中医的代表人物是方舟子,他的主张可以称之为废医验药,即废弃中医理论体系,检验中药和其他中医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认为中医理论不是科学,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应该总体上加以否定抛弃,而中药、针灸等具体疗法包括一些治疗经验,值得挖掘,但是要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最终,中医的有效部分可被现代医学所吸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而支持中医的人则以人文学科等人士为主。他们普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思维方式比较认同,或者自身曾经受过中医治病养生理论的好处,认可中医治疗的效果。在他们看来,西医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常用的抗生素、激素、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方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疗一个症状,往往引起其他的问题。
中医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人与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系统。人本身是一个小系统,不能把人当成一个机器。人是一个系统,是一个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系统。疾病是因为失去了平衡,而治疗就是用药物或者其他的方式来扶正祛邪,帮助人体恢复平衡。
中西医之争,本质上是中国和西方现代科学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西医来自科学,所以分科分得特别细,专业化比较强。去医院可以看到有特别多的科室,呼吸科只看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科只看消化系统疾病。西医看的是病,而中医看的是人。中医也有分科,比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但不管哪一科,都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西医的治愈标准是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达达到某个标准,而中医治愈的标准是病人的感觉——之前的痛苦解除,生活质量提高。
二、中医的优势
中医的优势可以总结为简、验、便、廉。
1.简,并不是说中医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相反正因为中医药博大精深,更要求中医药工作者深入浅出,由博反约,最终会能使患者体验到“简”。
例如我国古代针灸医师流传着“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意思是,胃肠不好,可以按摩足三里穴;腰背腰酸背痛,可以按委中穴;头痛脖子僵硬,可按摩列缺,面部口部有病,可以按摩合谷穴。
我个人生活中经常用到足三里。有时候吃多了肚子胀,按摩足三里穴,很快就好了。有时候家人坐车晕车,胃里很难受,按摩足三里,也会舒服很多。
2.验,即经验证有效。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中医历经几千年,近代以来推而不倒,靠的就是治病有效果。如果中医治病无效,早就被人民抛弃了。
中医的疗效,相信接触过的人都有感受。尤其是在常见病、慢性病、疼痛类疾病、过敏性疾病等方面,中医的治疗效果往往比西医要好。很多西医看来难以治愈或者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而用中医治疗的话却很容易治好。例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西医认为属于免疫系统紊乱。由于免疫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西药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停药后很容易复发。而中医从整体角度来看,认为过敏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入侵造成的,治疗上注重扶正气,驱邪气,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在研究生读书期间,曾经深受过敏性鼻炎的困扰,查过敏原也没有结果,可能就是对冷空气过敏。每天上午打喷嚏流鼻涕,动不动就发热出汗,风一吹就容易着凉感冒。到校医院,也只能开一些抗阻胺药,停药就会复发。后来学了中医,了解到是因为我是因为我自身阳气不足,表虚易感风寒,就像城墙不坚固,所以外敌容易入侵,而打喷嚏流鼻涕是体内正气来排除风寒的办法,就像城内的士兵和外敌在打仗。治疗的办法就是加固城墙。我通过刮痧、拔罐,按摩足太阳膀胱经、后背晒太阳等方式,防风固表,加固城墙,过敏性鼻炎就慢慢好了。
3.便,指的是诊疗方便,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中医诊断疾病,主要靠望闻问切,不用化验,不用借助仪器试剂,不用很多科室配合,往往一个大夫就可以搞定。中医治疗也很方便,很多药食同源的。
4.廉,指的是成本低,不存在看病贵的问题。
西药的研发往往需要很高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所以西医的成本非常高,西医很多治疗方法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国家的医疗成本也很高。网上查到的数据,2015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比2014年增加了5.8%,达到了3.2兆美元($3.2 trillion),平均每人9990美元。各方面的花费加起来,总的医疗卫生支出占到了美国经济的17.8% (2014年是17.4%)。人均将近1万美元,这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承受得了的。即使有医保,个人也要承担相当一部分。而且高昂的花费,给国家财政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而在成本方面,中医拥有绝对的优势。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基本上不消耗任何资源。中药材大都来自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很多也都是常用的食材,其成本普遍不高。
如果否定中医与中药,中国老百姓的医疗开支会大幅度上升,享受医疗服务会大幅度下降,有限的医疗资源会更紧张。
更重要的是,中医提倡“上工治未病”。中医学最重视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养、修身养性、导引锻炼可以使人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所以那些爱好中医的、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往往都是长寿之人。
三、当前中医面临的困境
近代以来,中医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一起经历过重大曲折。来自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当当前,在这个科学主义占优势地位的现代社会、以西现代医学为主导的医疗界。中医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其一是个性化与标准化的矛盾。
个性化疗法,一人一方是中医的优势,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高度依靠医生的个体医术水平、经验和感悟,同样一个病人,可能不同的大夫摸到的脉象会不一样,给出的诊断会不一样,开出的方子也会不一样。而且不同于西医的标准化、教科书式操作,每人到医院都有一套标准流程,中医内部也有很多的派别,如伤寒派、温病派、滋阴派、扶阳派,经方派、时方派,等等,他们对病因病机有不同的理解,治病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不排除当前有个别中医大夫不明医理,医术不精,甚至打着中医的幌子骗人,败坏中医的形象。
二是保持中医特色和对接现代医学的矛盾。
中医的发展至今没有步入自然科学的轨道,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影响巨大的社会中,中医仍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疾病,用风寒暑湿燥火来说明病因,靠医生的手指感觉来体会脉象,与大众的知识结构难以对接,这就导致外界对中医的批评和质疑始终不断。而一些中医界人士(研究者/管理者等)用西方科学和西医学的概念/理论来解释中医、验证中医、改造中医,有人提倡“中西医结合”,也被一些坚守传统中医的人士所反对。
三是现代中医教育体制,导致中医人才培养也遭遇断代的困境。
中医是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有医道、医理和医术。而目前一些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学生,教育体系采用现代大学“科学化”教育体制,没有能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典籍,对中医的医道和医理、思维方式也就没有深入的研究,其医术或者治疗效果也就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四、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现在,有一些人士在中医标准化方面努力尝试,例如很多厂商推出“经络检测仪”“脉诊仪”等,希望借助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帮助中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以及完整的信息数据中心,让中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据可循、有理可依的全新治疗模式。
中医疗效的评价体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19年6月30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被确定为当年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之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更好的事业。普通人怎样学习医学知识,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果想了解,可以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