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读书读书笔记

《遮蔽的天空》| 这本书可能是在谈活着

2018-10-17  本文已影响63人  爱读书的断断

不必是国庆长期,哪怕是周末或者下班之后,断断都喜欢上了躺在那不必动的感觉。

更深刻的说,我选择的是拒绝责任、拒绝选择的劳苦所带来的莫大自由——我认为的自由。

随波逐流并不新鲜:极权主义、追星一族、电视成瘾、游戏迷等等都能告诉我:自由意志完全就是文化强加于我的幻觉。

那什么是我?单单确认自己活着就有了价值感吗?我们节节败退,《遮蔽的天空》冷眼旁观,质问:天空之后是什么,黑暗的固体?透明的液体?无边的沙漠?还是……

一个阿拉伯老人的手指被卡车门夹断,保罗写:

“他盯着它看了一眼,默默抓了把随处可见的尘土,然后将断掉的指头拼回原来的位置,将尘土洒在上面,轻声说道,感谢安拉。”

这本书讲的是个人的沉沦,多少有些被动的意味,这本书所营造的纯粹又新奇的氛围让人欲罢不能。

波特:单单确认自己还活着已经没办法令人满足,我想要的更多

在欧洲战火遍地的时候,一个想要尝试成为作家其实没有职业的美国男人从纽约出发,前往非洲,与他同行的是他的作家妻子。这个男人叫波特,他的妻子叫姬特。

出发前一分钟,波特叫上了自己的朋友特纳一起出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在一女二男的行程中并不是那么靠谱。

波特喜欢留恋妓院,去看不一样的人。他是一个思考很多,走路很多,多到不肯停下来,多到让人痛苦的地步的人。一天,他和妻子一起在非洲骑着车子玩得很尽兴,等晚上结束之后,他自己又返回到了那个地方,伸手不见五指,黑漆漆的,他看了看,然后回去了,他的妻子永远不知道这件事。

他想要的不是触手可得的安定,不是已然发生的混乱,也不是随遇而安的。

波特是作者保罗·鲍尔斯的投影。1947年7月末的午后,保罗在非洲的炎热中醒来,他知道自己的小说的第一页一定会出现这个情节,那一刻他已经进入了自己创作的小说里,当时保罗是一个人。但是他觉得自己身边应该有一位女士——最好是一位妻子,因为保罗只和自己的妻子简一块旅行过——她就在隔壁房间。

21岁的作者保罗在非洲罹患伤寒,但是并没有得上腹膜炎,保罗觉得这并不公平。所以,15年后,他在小说里让男主角死掉了,在情节进行了大半的时候。

波特是保罗笔下的人,他们俩其实是同一个人。保罗想要体验死亡,所以波特非死不可,并且这死亡推动了整部小说的发展,伴随着死亡而来的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波特死了,波特死之前费心摆脱了特纳的追随,波特把所有的问题都留给了自己的妻子姬特。整部小说的后半部分好似一部妄想曲,来自男性视角,不管怎么转变,姬特不是主体,她是客体,是被动的。

姬特:单单活着就已经很费心力了,为什么还需要责任

姬特有着一双大到让人难忘的眼睛,一路上一直陪伴着波特,并且尽量克制着抱怨的频率和刻薄的程度。这种克制并不靠谱,特别是在旅行当中,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的旅行中。

姬特一直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的那个掉了牙的梦、她所看到的人物行为举止所预兆的方向,都在指向迷茫的方向,都在指向模糊不清的未来,都在指向那被无尽噩梦和黑暗所遮蔽的天空。从有着不好的预感到自己创造不祥的预兆,只需要波特去世。

虽然她在他面前有很多抱怨,但他爱她,她也是的。波特在两人关系愈行愈远的时候离开她远行,姬特和特纳发生了关系,在看到混乱不堪的四等车厢之后,在温暖干净的特等车厢里;波特在多次尝试弥合两人关系无果索性放弃之时重病,姬特认识到这爱情,然后波特去世。

她总是觉得波特不够体谅自己,但是在极端情况下,谁也取代不了他的位置。

姬特独自面对这世界的种种诘难,她累了,或者说是她不想面对了。

波特临死的时候,姬特不在,她倒在特纳怀里的时候,感叹:

“多快乐啊,不必负责任——不必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决定”!

她不再去感受征兆,而是亲手制造征兆,她就是征兆。

波特死后,她没有回美国。她去了沙漠,在路上丢了手表,在路上的一个池子里她脱光泡了很久。

她沉溺于和两个阿拉伯人的情欲纠缠之中,又是三人行。

姬特成为年轻阿拉伯商人贝尔卡西姆的第二十几个小妾,她觉得不必是贝尔卡西姆,只要稍微有像他一样都能够令她愉悦,有人主宰她,姬特不在意对方的身份。

女人 撒哈拉.jpg

姬特在被主宰中寻找自己,最后啊,她疯了,这是这小说里一个更长的故事。

特纳觉得自己和朋友的妻子就是姬特上床的事情“只是出于同情(因为她是个女人)和虚荣(因为他是个男人),仅此而已”。

姬特知道那是背叛。

《遮蔽的天空》这个译名虽说是直译(The Sheltering Sky),但是好于电影名字,那个是《情陷撒哈拉》,浓浓的香港翻译味道,用爱情遮掩更深刻的主题。名字并不表示一切,电影的海报上那个女人就是姬特,黑色的披风是那个阿拉伯商人的。

更让人喟叹的是,电影旁白是当时已然八十几岁的保罗的声音。

保罗是这个想体验死亡的作者,只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活着。

保罗把回答写在笔下,答案却在读者自己心中。

这小说,如同神话、如同寓言,不需解释不用说明,读就可以,听就可以,看就可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