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谈写作想法

从贾平凹、王朔的两篇文章谈逻辑

2021-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腰缠三贯

        这两天在微信里读到朋友转发的贾平凹和王朔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贾平凹先生的《平庸父母多自私》。一篇是王朔先生的《我不在意那些人,因为也没人在意我》。二位都是大家。但是这两篇文章读来,感觉有个共性,逻辑上有点凌乱。微信里的文章大多只能微微一信,我宁愿相信这两篇文章跟大多其他假借名人之名的一些文章类似——诸如网上流传的孔子遗言,此类文章,不找到孔子的U盘,我是万万不信的。

        我在自已所在的文学微信群里(如果算作文学群的话)经常干点激扬文字的勾当,其实也就是对转发来的文章或者说作品说三道四,说是文学评论又过于高大上,受之有愧。我好像不太擅长用文字来表达文章好在哪里,甚至常常不怎么点赞。点赞的事有的是人干,我不凑热闹。我基本上只找得到文章的问题所在,确切地说,是与逻辑或观点有关的一些问题。微信上的文章,逻辑有问题的实在太多。文章又是自已跟随流量跑到我跟前来的,看了之后一眼发现的毛病,不吐不快。这种感觉基本上是浏览文章时即时出现的,如果打算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会认真的再琢磨一下或两下。所以,我的说三道四基本上是认真的——当然更多的意义是打发无聊时光,也即,认真的打发无聊的时光。我经常在人前示意本人逻辑已深入骨髓。当然没有一一采集对方的确认,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回复。其实本人也没有系统学过逻辑学——或许是学习、工作中自然形成,又或是某个或数个基因所致。至于观点,虽说有些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强迫不得,但是总不能睁眼说瞎话,至少,要能自圆其说。观点这东西,尤其是与人生有关的一些观点,从深层次来说与哲学素养有关。我初步打算90岁的时候写本哲学专著来谈这个问题。

         这两篇文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实可以一次只谈其中一篇,这样可以作成两篇文章。但是,首先,一篇或两篇对我而言并无实际意义,最多微信群里展示或做成美篇的次数不同而已。二是两篇文章都是差不多同一时间所读,先谈哪篇后谈哪篇,存在排名问题,贾平凹也好,王朔也罢,我哪个都得罪不起。三是都有逻辑上的问题,想到高中时所学的矛盾的普遍性,两篇一起谈,论证矛盾的普遍性,自然证据更显充分。尤其是如果能够证明名家都会偶然出现逻辑上的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身边不讲逻辑的人比比皆是,让某些人改变观念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四是我虽然常年跟一些作家们混,其实自已连个村作协会员都不是,无名之辈。一次出击两个名家,冲击力度更大。所以两篇一起谈。

          先读的是王朔,所以为了平衡,先谈贾平凹。再说王朔那篇,光题目就十五个字(未计标点符号),本人对文章题目较为讲究,略有嫌弃。

        贾平凹先生的《平庸父母多自私》。一千三百多字的文章,一路读下来,我没搞清文章是如何把“平庸父母多自私”讲清楚的。甚至何谓平庸父母,何谓自私,也一头雾水。文中仅有一处谈及平庸与自私。“接触这样的大人们多了,就会发现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莫非强烈要培养儿女的人是平庸,是自私。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当然这不知所云也许责任在我,如果不是云得不妥,便是我不知所致。

        不知道老奶奶的名字,生儿育女看得不得了,北方南方官员的差异,“强烈地要培养儿女”,哪一样跟平庸、自私挨得上边呢?读起来每一句话好像都在理——这固然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各种叫好,但其实都互不相关,也就是所谓的凌乱,思路不清楚,或者说没有逻辑,观点也有问题。

        不知道老奶奶的名字,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因为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无需知道老奶奶的名字,既不平庸也不自私,知道又意义何在。生儿育女看得不得了,也是人之常情。至于“孩子生在灶前麦草里,待到婴儿啼哭,四邻的老太太赶去,孩子已收拾了在炕上,饭也煮熟”,生娃像大便一样的女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贫穷。与平庸自私何关?北方南方官员的差异是否属实,我见识不多,但即便不假,也是体制的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与平庸与自私何关?而且类比到儿女的教育?至于儿女的教育,更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根本不是千字文能驾御的,强烈要培养儿女就平庸了自私了的观点是否过于武断?

         平庸、自私,都是芸芸众生的常态,或说众生相。但是,平庸父母与自私能否合二为一组成“平庸父母多自私”这样的观点?这里的自私,如果是谈广义的自私,没有意义,因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此处的自私,更应该理解成对儿女是否自私。这显然是有违于常识的。儿女之于父母,不必多说。即便是“自已活得没自信了,寄托儿女“,便算作自私,只要不是暴力之类,这样的自私何错之有。又即便教育方法不妥当,也是因为众人本身便是平庸之辈,或者说自身素质所致,关自私何事?平庸的人自私,不平庸的人也可自私,二者并非形影不离。

        网上再搜索了一下,似乎此文作者的确是贾平凹,原载《杂文月刊》 2017年第18期。如此,多有得罪。反正我从来不会看见是大家,便没头脑先喝个彩的。全文读下来,感觉问题是贾平凹先生把想要表达的某个观点没有讲清楚。另外,其实我跟贾平凹先生在儿女教育的观点是比较惊人一致的相似的。并非害怕贾平凹先生说我平庸或自私而私下伪造事实,这是有据可查的——我2005年在天涯论坛谈教育的一篇文章被列为天涯头版头条,遗憾的是那时没有打赏,错过了一次暴富的机会。

        接下来是王朔。

       说是此文转自新浪微博老不死的王朔。所以题目不像题目,也是情有可原。

        一千四百余字,应该是王朔得闲年末回顾一下2020年。侃是自然侃不过侃爷的,但是鸡蛋里挑骨头还是有业余7段水平。网上流传的心灵鸡汤,99.91%我可以迎头痛击打回原形。当然王朔此文非心灵鸡汤。此文与其说是一篇文章,不如说是随意聊上几句,所以,算不得一篇文章。大家的东西,出口成章算不算章且不说,微博上白纸黑字,转来转去总是容易被文章。所以大家们更要严于律己,谨慎码字。名家的粉丝多,甚至渗透到中学生试卷命题者之中,我眼睁睁地见过一些我认为问题多多的文章作为学生阅读理解的材料。苦了我们的花朵。

        比如侃爷侃了一句废话,严格地说是个病句,“回顾这一年,绕不过新冠疫情的话题。其实人们恐惧的不是病毒,而是死亡。”这样的句子,你们叫好,我肯定不会。因为人们的确恐惧病毒了,“恐惧的不是病毒”就是对事实的视而不见。当然恐惧病毒,是因为恐惧死亡。所以,话应该这么说,“回顾这一年,绕不过新冠疫情的话题。人们恐惧病毒,其实是害怕死亡”。这样说是否还依然文艺我不管,但是,一定因此没有逻辑问题了。

        王朔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肯定是对的,因为天也无法反驳。”我是万万没有料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自欺欺人色彩浓重的鸡汤文字,王朔会说肯定是对的。人的命运,部分取决于“我”,更多的取决于客观世界。因为没有稿费,不展开讨论。不服来辩。

        当然但微颌之的也有。比如最赞同的是王朔的“其实活着是一种客观状态,要么活着要么死着,不为什么。”活着就是活着,并不为什么,这是最精彩的句子。为什么精彩,因为从某年某月某日起,我就持有这种观点。人生下来,不死,即活。然后父母养活,以后自已养活,不得病不出意外,就这么活着,直到死去(含自杀)。至于为什么活着与怎么活着,那是两个不同意义的问题。其次是,“即使外星人来袭,人类也不可能团结一致,有的人要战斗,有的人要讲和,有的人要享受最后的时光,还有的人要趁火打劫。”何止外星人,前些日有朋友忧心忡忡的转发性爱机器人的所谓最新消息,其实人活着要折腾的事太多了,根本无须为人类担心。

       但是即使出现了英雄所见略同的精彩一幕,并不能减少我对“我不在意那些人,因为也没人在意我”的牢骚怪话,且以此作为文章题目的疑惑。这样的名人名言,流传到社会,是绝对要成为广大群众的座佑铭或者人生格言的,不可不察。如果说想看看侃爷是如何说清这个事的,只能说是目睹一片凌乱,不知所云。感觉这不过是突兀的一个情绪的表达而已。文章开头聊孤独,到后面的话疫情,以及国际摩擦,都与“我不在意那些人,因为也没人在意我”没有必然联系。每一段都侃得似乎比较打动人心,但组合在一起就有点凌乱。这就是逻辑线上出了问题。孤独的人也可也在意别人,没人在意的人也可积极面对生活,比如那些环卫工人,甚至所有默默奉献的人。“一把年纪一事无成一瓶白酒都喝不了的老男人只配孤独”也没有普遍性,很多一事无成的人子孙满堂,而且必须是一把年纪。所以,在不在意,只是个人情绪而已。而且也没有给吃瓜群众说明个人情绪的缘由,虽然可能并不重要。但是文章总要有个来龙去脉。疫情带来了生与死的思考。但是思考来思考去,就得出这般结论,实在有点要不得。

         但据说只是转发自他的一篇博文。

        本来只是在微信群里随意发表了数点对文章的看法。但是本人冲击名家的行为引起了部分群众的质疑。文章一旦流传开来,其实文章已经不完全属于作者本人。其中的存在的问题,你指出或不指出,它都在那里。你不说,有人说,你看不出,别人看得出。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能够成为经典的文章。本人也竭力找出了沈从文说自已超越鲁迅应该没有问题,以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有非议的例子,以此证明文章未必总是无可挑剔、众口一词的。想想说服力可能还不够,这年头不拿出点像模像样的家伙,出版的,至少是公众号上现身,可以耀武扬威在朋友圏转发,然后静候各种点赞的文章,是很难服众的。于是找了一个闲来无事的下午奋笔疾书,成之于文。但是,如此,万一流传开来,又恐场面难以收拾。倒并不是担心贾平凹或者王朔先生的重锤——如此反倒是极好的,几十年未能出名,终于可以网红一回。担心的倒是粉丝,尤其是不明逻辑的吃瓜粉丝,一顿乱拳。但凡只要是讲理的秀才,本人皆无所畏惧。大家讲理,你讲得过,我服。

          后面附上两篇原文,与本人的文章三位一体,对影三人,沾点名家的光,看看能不能流传个三五年。

           贾平凹:平庸父母多自私

        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鸡毛当令箭,不该激动的事激动,别人不夸自家夸。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要说下去。

        我曾经问过许多人,你知道你娘的名字吗?回答是必然的。知道你奶奶的名字吗?一半人点头。知道你老奶奶的名字吗?几乎无人肯定。我就想,真可怜,人过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处,世上多少夫妇为续香火费了天大周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

        结婚生育,原本是极自然的事,瓜熟蒂落,草大结籽,现在把生儿育女看得不得了了,照仪器呀,吃保胎药呀,听音乐看画报胎教呀,提前去医院,羊水未破就呼天喊地,结果十个有九个难产,八个有七个产后无奶。

       13年前,我在乡下,隔壁的女人有三个孩子,又有了第四个,是从田里回来坐在灶前烧火,觉得要生了,孩子生在灶前麦草里。待到婴儿啼哭,四邻的老太太赶去,孩子已收拾了在炕上,饭也煮熟,那女人说:“这有啥?生娃像大便一样的嘛!”孩子生多了,生一个是养,生两个三个也是养,不见得痴与呆,脑子里进了水,反倒难产的,做了剖腹产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门”,不走“人门”,上帝是不管后果的。

       我长久地生活在北方,最愤慨的是有相当多的人为一个小小的官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到位上了,又腐败无能,敷衍下级,巴结上司,没有起码的谋政道德。后来去了南方几趟,接触了许多官员,他们在位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结果也都干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他们说,不怕丢官的,丢了官我就去做生意,收入比现在还强哩!这是体制和社会环境所致。

       如今对儿女的教育何尝有点不像北方干部对待官职的态度呢?人口越来越多,传统的就业观念又十分严重,做父母的全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体来。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我从没见过小时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了成为有作为的人。

        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育儿女,生下来养活了,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要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成方,装圆盆中让成圆,没有不徒劳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接触这样的大人们多了,就会发现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不必担心没有你的设计儿女就一事无成,相反,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和之重的,教给了他做人的起码道德和奋斗的精神,有正规的学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有社会的大学校传授人生的经验,每一个生命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自己灿烂的光芒的。

        如果是做小说,作家们懂得所谓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而活人,性格就是命运。我也是一个父亲,我也为我的独生女儿焦虑过,生气过,甚至责骂过,也曾想,我的孩子如果一生下来就有我当时的思维和见解多好啊!为什么我从一学起,好容易学些文化了,我却一天天老起来,我的孩子又是从一学起?

        但是,当我慢慢产生了我的观点后,我不再以我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只要求她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强调和引导她从小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譬如踢沙包,你就尽情地去踢;画图画,你就随心所欲地画。我反对要去做什么家,你首先做人,做普通的人。

        王朔:我不在意那些人,因为也没人在意我

            又是一年,做个总结就像完成一种神圣的仪式,让平淡的生活瞬间得到了升华,变得闪闪发光,不敢直视。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的蔓延,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当然,不包括我的。

            我的生活一天一天就像单曲循环,说不上好,也不算差,就是有些无味。我想很多人的生活大都如此,上班下班吃喝拉撒,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只有到了网上才能大显神通,点评国际大事、通晓娱乐八卦,恍惚间有种地球尽在掌握的错觉。

           疫情没有改变我的生活,却让“宅”变得理直气壮。

          宅久了难免无聊,每天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有时候“做点有意义的事吧,躁起来”,有时候“我要干啥来着”,有时候“没啥意思,拉倒吧”。一天一天就这么毫无痛苦地混过去了,我很欣慰。

         孤独的人很难幸福,能不痛苦就可以了。喜欢说“享受孤独的人”一定还年轻,孤单得不够久;过了三十岁,偶尔还能嘴硬一下;四十岁以后,只会说“习惯了一个人”。

          看过再多风景,尝过再多美味,最终想起的,还是,一个人,或者,几个。当你垂死挣扎的时候,想到的不可能是曾在某地啃了一个非常好吃的大猪蹄子吧。

        当然,以上的话是说给年轻人听的,一把年纪一事无成一瓶白酒都喝不了的老男人只配孤独。我觉得我这一生就像开了个玩笑,但并不好笑。

        不管交朋友还是谈恋爱都要趁年轻,因为年纪大了以后,交心变得很难----

         太沉重难免矫情,故作轻松又显得油腻,最终彼此客套一番,临了说一句“有时间一起吃饭”,然后就成了朋友圈偶尔点个赞的交情。

         回顾这一年,绕不过新冠疫情的话题。其实人们恐惧的不是病毒,而是死亡。

         曾经鲜活的生命,因为小小的病毒就有可能就提前结束了。所以,趁还活着,和喜欢的人做点儿喜欢的事吧。因为病毒和你,暂时还不知道哪个会先死。

         还有就是国际间的各种摩擦,我去年曾认为只要外星人来袭就能让地球人团结一致了,现在看看疫情下各国的表现,我还是太天真无邪了。即使外星人来袭,人类也不可能团结一致,有的人要战斗,有的人要讲和,有的人要享受最后的时光,还有的人要趁火打劫。

          这正是人类的复杂之处,因为作为高等动物,绝不会仅仅满足于食物和繁衍,还要追求很多高大上的意义,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追求的意义最有意义。

         我不在意那些人,因为也没人在意我。我就像广场大厦墙壁上的液晶屏,人来人往,无人驻足,偶尔看一眼,也不会留下任何印象。是啊,我们都只会在意自己喜欢的人或事,也许这就是所谓“冷漠的现实”吧。

        活得时间长了,人类总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

       其实活着是一种客观状态,要么活着要么死着,不为什么。

        以前,我是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从不求神拜佛。随着年纪渐长,渐渐唯心起来,没落在自己身上的事就当不存在,“感同身受”和“不要以貌取人”一样,都只是一句客套话。尤其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每天念叨几遍“各人有各命”,有助于心绪平和。

         当然,求神拜佛还是免了,管用的话,新冠就不会肆虐了,买的彩票也早就中大奖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肯定是对的,因为天也无法反驳。

         今天又是一个人的圣诞节,我敲着这些无聊的文字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其实,圣诞老人也是个老光棍,只是没有人在意,人类只会在意自己有没有收到礼物。

       曾经听过一句很鸡汤的话:出现在别人的生活里要像一份礼物。

       我做不了礼物,就做礼物的外包装吧,在拆开之前,就当爱的是我。

       只要还有一个人爱你,这人间就值得。

      最起码,10086、10010、10000总有一个每年都会给你发生日祝福短信。

       2021年已经来了,此刻,我很怀念你温暖的笑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