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哥风水谈写作读书笔记

《好文章的标准》——读书笔记

2017-02-05  本文已影响193人  蜗牛0718

李笑来有一篇关于议论文的写作评价标准,摘录如下。“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在定位前,学习一下。

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

一、三条常识

看别人文章时,我们好像很“自然”地知道文章的质量高低。可一旦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摆在眼前,我们好像智商就不够用了。自己写得究竟是否足够好?

我也经常面临这个问题,因为这世界并不总是给我直截了当因果明晰的反馈;相反,它总是让我意外:很认真写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有预期的反应,随便搞搞的东西却满天飞……

所以,第一条建议就是:多写、多写、多写……

多写对作者来说,除了不断磨炼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我怎么知道别人要什么?!”的怪圈。

第二个建议是: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我个人在很多年前选择了“成长方法论”这个品类。在这个选择之后,判断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好,或者“读者感觉好不好”,就有了很简单的判断依据:这篇文章对读者究竟是否真的有用?

注意,不是“感觉有用”,而是“真的有用”。这么简单的判断依据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 因为一不小心就被那些“感觉你的文章没用”、“感觉那些没用的东西有用”的人所反向塑造。

散文或者诗歌,意境最重要;短篇小说,创意最重要;报告文学,真相最重要;如果是剧本,也许结构最重要…… 总之,只要说定了品类和读者群,总是可以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找到判断依据:“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简单 vs. 复杂              已知 vs. 未知              次要 vs. 重要

有没有向读者展示某件貌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化繁为简?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看起来已知的事情其实是未知的?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让读者意识到某件貌似未知的事情其实是早就知道的?我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事是极其重要的?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证明给读者看,某个他们一直重视的东西其实是次要的?

讲到这里就引出了第三个建议: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大多数人总是误以为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进而当遇到差评的时候会生气,认为对方“不识货”…… 这其实是幼稚的 —— 对方原本就没有识货的义务和责任!

沟通最大的难度在于理解对方。写作的真正难度在于当作者意识到自己是与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甚至千万读者说话的时候,有没有能力做到自己说的话足够准确乃至于不被误解,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恰当乃至于没有伤及无辜,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完整乃至于即便是遗漏了或者得罪了某一类人也在所不惜…… 我捡便宜的地方在于我做过老师,有足够的经验去了解、发现、应对、甚至提前设计,去应对那些貌似莫名其妙的反应,而不是在那里发呆:“啊?!怎么还有人是这样的!”

当众讲话、公开写作,基本上是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游戏”。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写作者其实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有一个玻璃天花板存在的原因。我一直觉得一个作者的玻璃顶在于大多数人完全没有想到的因素: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所以,我总是说,网红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若是没有一些提前的训练和积累,真的直接给你一千万关注者,明天你就可能因为说错了某句话而身败名裂。


二、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逻辑严谨   论证精彩(此为说理文章的原则)

逻辑严谨貌似是基本要求,但真的很难做到。尤其是当我们写出来还要发表的时候 —— 要知道有相当比例的读者不相信自己的逻辑训练是有漏洞的,而这个比例其实非常惊人。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自己做到逻辑严谨的难度远超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所谓的逻辑推理,有三个层面:

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形式逻辑就是我们上学的时候最初学的那些,比如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的时候,结论必然是正确的。再比如说或与非的逻辑判断,A 属于 B,B 属于 C,所以 A 必然属于 C。

即便是最基本的形式逻辑,大约就有 70% 的人一辈子搞不明白(Costello & Keane, 2000)。形式逻辑处理的是“必然”的推理,经过一两千年的研究,人类终于发现这种逻辑推理在现实中根本不够用 —— 1) 因为现实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2) 由“已知前提”推论出“已知结论”的意义并不大,我们需要探索的是“未知”…… 于是,另外一个逻辑学科出现了,叫“Informal Logic”(姑且翻译成非形式逻辑好了)。有兴趣的朋友最好去通读一下 Wikipedia 上的两个页面:

Informal Logic: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ormal_logic

List of fallacies: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fallacies

人们普遍畏惧“不确定性”与“未知”,所以,绝大多数人其实是“跟着感觉走”,“听从内心的声音”,最终从骨子里就回避学习非形式逻辑,乃至于最终对所身处的世界不可能有清晰的认识。

这道坎很难过去,真的很难。但没有结束,后面还有道坎,很高很高的门槛:认知偏差的纠正。人类对认知偏差的存在及其对此的研究,到现在只不过四十多年而已,从 1972 年才开始的。这个领域的鼻祖是Daniel Kahneman,就是那本《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思考:快与慢》)

Cognitive Bias: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bias

List of Cognitive Bias: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

若是这世界竟然有 70% 的人识别不出以下简单的形式逻辑错误:

If p Then q,

q, Therefore, p.

(作为文科生,栽过!一定搞清楚,为什么佛学讲顿悟,量子力学的结论引向了有神论?李笑来不也是深深抚膺七年这个神秘的节点吗?他是个佛教徒,从假象幻象和表象中找到真相,都是靠逻辑吗?)

还有另外一个意外需要不断应对且必须应对(谁让你选择公开说话、发表文章了呢?):逻辑差的人脾气大。

之前我们就说过,写作其实是双向沟通而非单向表达,所以,一方面逻辑严谨是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的挑战就大了:如何让更多的逻辑并不严谨的读者真正理解你所说的话且不引起不必要的情绪?


以下为最有用的部分。特别是例子,笑来用的很精彩,有过目难忘的效果。

论证精彩其实是最难的部分,文采、语法、遣词造句什么的相对来看简直无关紧要。在这里我只分享一个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找到精彩的例子(证据)?

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秘诀在于: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长期”这两个字已经把九成的写作者干掉了 —— 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能够摆脱“临时抱佛脚”的窘境。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知道自己要什么?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其实例子啊、证据啊,满天飞的。大多数人只是因为“没仔细想过自己要的是什么”,好例子好证据对他们来说总是擦肩而过。

例子、证据攒得足够多了,“精彩”的发挥余地就很大,否则就完全没有可能。在写上面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还饶有兴趣地把玩了另外一个好运厄运盘杂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例子,最终并没有用,因为感觉精彩是足够精彩,但容易分散注意力。

有一个日本人,是三菱公司的员工,在外地的分公司出差,最后一天上班的途中发现自己忘带工牌了,所以回去取,路上又出了点问题,结果肯定要迟到了。可恰恰是因为迟到才捡回来一条命,因为当时这位员工上班的城市叫“广岛”…… 你猜出来了,原子弹把整个城市销毁了,而这位名叫山口彊的日本人就这样因为迟到而捡了一条命。一路踩着尸体,山口疆只有一个念头,回家!可是他家住在哪儿呢?长崎…… 等他赶回长崎休整一下去三菱公司上班的时候,上司很生气,认为山口疆撒谎,“怎么可能只一颗炸弹就毁掉一座城市了呢?” 话音刚落,一道白光…… 长崎县也没了。可山口疆居然还是没被炸死…… 一直活到 2010 年。(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山口彊)

很多人问我,你是如何“长期、持续创作的?” 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

十多年前我在新东方讲课的时候,就给学生讲这个道理,好例子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憋出来的 —— 其实很多学生反感,因为他们想要一个快速解决他们当前尴尬的所谓“考试技巧”,并且理直气壮,“我不就是为了这个才交钱来新东方的嘛!” 我不管,我只讲我自己确定是对的东西。有些人就是找骗的,绰号统称“别人不骗他他就不舒服斯基”。谁爱骗他们谁就骗他们去,我懒得干这事儿。

(呵呵,笑来很可爱,臣妾做不到,坚决不能干砸牌子的事。三四个月里,人家要拿高分,3000一次的课时费不是那么随便碰到的。作为一个提分教练,我的职责在培训而非教育,用最精准的定位,最短的路径,把学生送到高考这个小山包上。考上好学校,这些刚出道的小鲜肉碰上让自己灵魂震动的大事的概率显然高出不少。作为初生牛犊,他们的人生有多少可能啊?况且,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面临人生的考验,各科的进度和用时分配,日渐逼近极限的压力,彷徨、害怕、狂躁、灰心……简直是以后人生的第一次预演,知识、方法、心理加上灌点儿鸡汤,这事并不简单!不理解认为高考无用的人。还有人坚定地认为,考试是万恶之源,与素质教育水火不容。简直是为李嘉诚马云代言,但马云他们都不会这么认为啊。

就算英语是他们这辈子最后的学习了——这样的人还少吗——,人家也能找北外的同传做翻译,已经有两个这么干了。

引用笑来的一句话,把“但是”省去,有些丧气,但真相总是不堪面对的。

法兰克·奈特曾提出一个相当正确的观点:“努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出身和运气——是最无足轻重的。原文为“Ownership of personal or material productive capacity is based upon a complex mixture of inheritance, luck and effort, probably in that order of relative importance.”)


三、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我找了两个我自己觉得最容易把握且效用最高的要素:

修辞(类比)        韵律

四、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很多人并不屑于格式化写作这种方式,认为“每次都要有创意才对” —— 事实上,格式化写作并不排斥创意的。

最厉害的格式化写作通常都是把结构与元素抽象到极点之后,进行格式化。所有论文都是有套路的:

提出一个观点;

说明这个观点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证明这个观点;

驳斥对这个观点的质疑;

说清楚这个观点的超级意义……

甚至可以更简单。我写《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所有文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套路,简单讲,就是: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

展开了之后还是套路:

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这个概念与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联系?(其实可以精简一下)

而我自己也有一套体系支撑这种模式化写作:

聪明,指的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的、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进而,又定义了进步与成长: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 —— 这是长期的挣扎。

有确定目标和标准的大规模的格式化写作,做这样“创新”的事情,通常并不会被外接彻底理解。好在我对这种情况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知道做这种事情不可能依赖外界的鼓励,只能依靠自己的决心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 —— 看《The Walking Dead》 最大的收获和感悟就是它。

五、为什么非写不可

之前提到“写作不是单向表达,而是双向沟通”。这就引发了关于另一层的本质的拷问——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写作的本质性目的:写作(其实公开演讲也一样),本质上来看,目的是为了产生影响。

我认真写过一篇《我是如何做到长期没有爆款文章的……》,其中提到我对“注意力”与“影响力”的看法及其分辨与思考。注意,我并不觉得“注意力”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甚至它常常很有价值。只不过,注意力产生价值是有前提的:吸引的注意力必须大到一定程度才开始真有大的价值。

有的时候,那答案会让你感觉“非写不可” —— 那就对了。

有一本著名的书,叫《Ask Right Questions》,我觉得很好,但我总是觉得更重要的本领是“如何向自己正确提问?”

不要以为这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用我自己的践行经历告诉你,起码这对我自己是至少一辈子(七年)的事儿。看看我最初写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看看我现在写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估计就知道个大概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