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第1周第1天
这周读的就是这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曾担任1974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全书总共有四篇二十一章,今天我们读的是第一篇——阅读的层次。
本篇开头,作者就说明,这是一本为了提高读者阅读理解力的书。
因为在作者看来,可以把阅读按照目标来分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另一种是为了求得理解,增加自己的理解能力而阅读。
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说,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读的内容,只是说我们在读之前不知道而已,这些内容,我们理解起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而第二种为了增加自己理解能力而阅读,说的却是,虽然一些东西我们或许知道,却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
举个例子吧,昨天超市门口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鸡蛋4.5元一斤;今天写着:鸡蛋4.3元一斤。
我们读这上面的内容,是为了知道鸡蛋的价格,而且上面写的这些字,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其意思的,不但知道了鸡蛋的价格,而且还知道今天的价格比昨天便宜了。这样的阅读,就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
可是在读了鸡蛋的价格之后,也许有的人就想知道,为什么两天鸡蛋的价格不一样,为什么今天的价格比昨天的便宜,这是怎么样得出来的。
为了回答这些疑问,你就又读了一些经济学的书,从而知道了,哦,鸡蛋的价格,基本上是由它的成本决定的。其中包括蛋鸡的购买成本,喂养成本、疫苗成本、以及搭建鸡棚等固定投资成本……而且,它不仅仅由其成本决定,还受到其供需关系的影响,从而上下波动。而这样的阅读,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理解能力的阅读。
既然这本书是教大家如何通过读书来增加自己的理解能力的,可理解能力的提高,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提高的过程;那么,显然就需要把整个理解力提高的过程,分成一步一步的,一块一块的,让我们可以有方法有步骤的来通过阅读,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
于是,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第一层,基础阅读;第二层,检视阅读;第三层,分析阅读;第四层,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对阅读理解力的要求是递进的、逐步提高的,后面每个层次,都必须以前一个层次为基础,必须是在完全掌握了前面一个层次的前提下,才能开始下一个层次的学习。
今天,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中,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前两个层次,即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
其实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最开始的学习,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基础阅读这个层次,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会完成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的。最起码,初中毕业之前,是应该完全掌握基础阅读这个层次的。
而对于基础阅读这个层次,作者又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的准备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视力、语言能力、智力……都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开始学习阅读的前提条件。这个阶段,基本上相当于我们的幼儿园及以前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认字。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准备的工作都做好了,那么就开始第二阶段的学习——认字。这个好理解,就是知道这个字念什么、怎么写,有的,还要简单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这个呢,基本上就是在小学一年级阶段。
第三阶段——词汇的增长以及对课文的运用。这个阶段,我们除了掌握的词汇的数量在增长,还学会了造句和写作文。对于不是课本上的内容,比如说交通标志的识别,或者说一些简单表格的填写,都已经能比较容易的完成。这个阶段的能力,基本上就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
第四阶段——成为相对“成熟”的阅读者。所谓的相对“成熟”,指的是,已经几乎可以读所有的读物了(注意,是可以读下来,并不是都能够全部的理解)。完成了这个阶段,也就差不多,可以独自通过阅读来学习,而不那么必要需要一个老师来辅导了。这个时候,才是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这个阶段,好一点的,小学就可以完成。最起码,初中毕业的时候,应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接着,作者跟我们讲了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而且,也把检视阅读分成了两种。
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什么时候略读或粗读呢,作者给了我们两个假设。
1,当我们看到一本书,光看书的名字,并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想要读的书,或者说并不知道这本书对自己是不是有用,有多大的用处。
2,我们知道一本书是我们想要读的,或者说,我们知道一本书对我们有帮助,可是时间有限,不允许我们安静地在那儿慢慢地读。
这两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了。
对于略读,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步骤上的建议: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读一下出版者对这本书的介绍。
5.从书中挑几篇跟主题相关的章节来看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以上这六步,就是作者对于略读步骤上的建议。如果你完成了这六步,那么,恭喜你,基本上可以说是很有系统地略读过一本书了。这个时候,你就已经判断出,这是不是你想要读的书了,也能够知道,对现在的你有没有帮助。
二,粗浅的阅读。
这个,又与第一种有所不同。这种阅读,主要说的是,在我们阅读一些比较难懂的书的时候。比如说,把一本马克思的《资本论》或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放在你面前,让你读。可能你读着读着,就会站起来破口大骂:这写的什么鬼,完全看不懂啊。这个时候,你想到的估计就是放弃吧。
不,请不要放弃。在这里,在面对一些难读的书的时候,作者给出了一个很重要又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那就是,在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也就是说,读完比读懂重要。
等你读过了一遍,对于书上说得内容,总归是要有一些部分,你是可以读懂的。然后,你再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可能第一次不太懂得地方,这次竟然有些能理解了。
而这,就是粗浅得阅读了。
接下来,作者特意提了一下阅读的速度。这个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总之,这个度,要好好的把握。
阅读的层次,到这里,就暂且先停一下。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中,第一篇,阅读的分层,也就是我们今天读的部分,总共有五章。
这第五章,作者却没有接着讲阅读的层次,而是讲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什么自我要求呢,那就是要主动的阅读。而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你在阅读的时候要提出问题来,就是那些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自己去尝试回答的问题。
关于一本书,作者觉得,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养成了读书时提问题的习惯,读书的效果肯定会好一些。可是光提问题还不够,你还要尽可能的去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甚至,必须读出些言外之意,这本书才算是真正的属于你自己了。
在这里,作者鼓励大家做笔记,并且给出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辨证笔记。
在这一篇的最后,作者希望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明天开始学习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亲爱的朋友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