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功利教育的绑架中猛回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
更具体地说,最理想的教育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但是在当下急功近利、浮躁焦虑的社会里,孩子们往往身不由己地按照家长们设定好的模式“被学习”!稚嫩的肩膀上除了担负沉重的学校课业,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才艺学习任务。

然而并不一定有用!当这些通过大量的教育投资、金钱堆积并承载着家长们成龙成风宿愿的孩子们走上社会的时候,短板就一览无遗地被放大开来!即便是智商高绝、学业卓异、名校毕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社会竞争的选择时,也面临不被人看好的窘境。
在世界五百强公司之一举行的一次面试当中,五六个刚出校门的天之骄子在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筛选之后,只需要通过HRD的最终考核,就可以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了!但是当大家意气风华地准备接受HRD的考问的时候,HRD因为临时有事要出去一趟,将众人晾在了办公室中……

在HRD离开会议室后,有的拿着手机看八卦、有的在电话里旁若无人地跟女朋友卿卿我我、有的翘着二郎腿故作沉思、有的在室内走动东看西看、有的则拿起桌上的文件随意翻动……最后,唯独门后倒在地上的垃圾桶没有谁去扶一下,这一切,东北会议室的监控录像里已经将他们的一切举动全部记录下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HRD最后回来告诉他们一个都没有通过面试!理由是:其一,在他离开的这短暂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彼此自我介绍相互认识,大家都自视甚高,没有体现出公司要求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其二,随意的走动和打电话,不守秩序、不知规矩;其三、随意翻动别人的文件,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当下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的孩子都含着金钥匙出生,基本上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围着他转,一个人受到六个大人的呵护和宠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基本上是大多数家长们对孩子的常态,溺爱还来不及,更谈不上严厉的管教和约束。在宠溺过度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由于从小就受到来自家长们的娇宠,久而久之就会把来自别人的呵护和关爱当成理所当然,由此而助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气和骄气,在为人处事上,往往会首先想到自己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只想利己而不愿利他,一旦遇到矛盾,总是别人的错,自己总是正确的。抱着这样的心态走向社会的孩子,难免会在行为上表现为不注重规则、不讲究秩序、难以与他人相处、难以与团队融合;而在胸襟气度上,又会表现出只顾小我、不顾大局、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讲细节、不顾系统、只重微观、缺乏宏观的低品格局,即便其智商高绝、才艺等身,充其量也只能是人才,而不是大才,谈不上有大的作为。

竞争导向的功力教育教是盛行于当下社会的一道无奈的风景。竞争的高度激烈使,每一个人的生存、事业都会面临来自各种各样的竞争,每一个人都压力山大!也难怪当今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早早就未雨绸缪地为孩子们筹划他们的未来,为了让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的各种技能,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如雨后春笋,形形匆匆的家长、孩子们出入各种学习场合如同赶考、络绎于途,是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奇葩景象,本质上说这种以塑造孩子未来生存竞争能力的观念并没有错,拥有美好的前途、经营幸福的人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理想和权利,无所谓对与错。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下的人们选择获得这种能力的途径太过于过犹不及了,竞争导向的教育理念固然能让孩子们的只适合技能得到充实和积累,所谓艺多不压身,这些技能在将来或多或少地会为孩子们经营自己的人生带来正向的价值,但是这种过度注重智力和技能开发的教育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真正的竞争不仅仅是华山论剑、不是一技之的竞争,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是人格魅力、道德风范的竞争!所谓人才,首先是要成为明道理、有收止、知敬畏、守规则的有德行人,只有当一个人成为有德行的人以后,其才华、技能与其德行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倍乘的效果和潜力,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增添助力!反之如果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道德自律,一旦其走向邪恶的时候,其才华与能力越出众,也就越容易为其带来负面的助力,对自身的伤害也就越大。譬如最近舆情汹汹台湾诈骗案遣返事件中,那些让千万人遭受到巨额损失的诈骗分子,绝对是智商高绝、技艺高超之辈,但是由于德行有亏、缺乏对是非公理的敬畏,他们最终在人们眼里也就成为了罪犯罢了!而当下这种过度重视智力、技能开发的教育模式,无形中正让孩子们过早地建立起争强好胜的秉性,性格中缺乏知、仁、圣、义、忠、和等诸般良好品德的熏陶,其在追求人生幸福的道路上,难言会一帆风顺。

孔子说:“幼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每一个人的幼儿和少儿时期是其人生的起点,也是其人生价值观、人格发端的关键时期,幼儿和少儿就像一杯清澈的水,对其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施加什么样的影响,就会在其漫长的人生过程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记,就像一张白纸上,如果上面描绘的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随着世间安的推移,它有可能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如果上面是拙劣的涂鸦,则只能成为被污染了很难逆转还原清白的一张废纸。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矣。”则道出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要有教养、有道德、有品行!也就实实在在地说明教育的初衷是要让懵懂混沌、不通世事的孩子们先学会做人,只有成为人格完善、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堂堂正正行走在天地间、为社会所欢迎和接纳。 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发人性(人的心性)。好的启蒙教育就是要开发孩子“善的心性”,善心开发目标:“敏而好学、乐而有礼、仁勇无敌”。这个培养目标对于古代父母来说并不算高,但是对于现代父母来说,那真是有如登天,尤其是对现代的高官大富来说更是如此。越是富贵家庭,孩子越是容易染上“骄奢淫逸”这些恶的习气,贪玩厌学、自私无礼、对父母不孝不仁,让父母担忧。但是在这个后面,最大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父母本身。父母虽然因一时的机缘得了富贵,但往往是修行不够、德不配位。心性还来不及修养到一定境界就不得不开始当父母,开始教育孩子。结果可想而知,那会培养出怎样一个心性的孩子啊!

不能再让孩子的教育在功利的绑架当中偏离目标,影响他们原本应该幸福的人生。 其实在老祖宗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就存在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适当地学习一些经典和传统文化,去伪存真、有选择地让孩子们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其中有利于他们未来立言、立德、立功的各种观念和思想,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涵养价值观。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用。并学会从内心寻求快乐的力量,而不是向外求,向物质享受寻求快乐的力量!幸福人生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当下孩子启蒙心性的教育开始。
